厉震林、王晶:论电影明星的“中国式”社会表演
2016/1/29 20:17:45

论电影明星的“中国式”社会表演
厉震林1王晶2
(1.2.上海戏剧学院,上海200040)
摘要:当前,明星除了银幕表演之外,社会表演成为“明星”的衍生品日益受到社会强烈关注,其商业价值也随之被充分挖掘,而这也开启了后电影表演时代的到来。后电影表演,改变的是明星加魅化的方式,这种方式导致了明星社会表演成为一种新“产品”。明星的“中国式”社会表演的形态,主要包括自造新闻、“选秀”节目做“导师”和出演“真人秀”综艺节目等。它再次表明了表演不仅仅是艺术形态,它在中国更是各种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
关键词:电影明星;后电影表演;银幕表演;社会表演;“中国式”形态
一、明星是电影产品的特殊“部件”
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既“缝合”了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并产生有效互动,又与世界电影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与美学运动有着相似的规律。回顾它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发现电影在时代浪潮下所进行的身份转变,即从宣传品到作品再到产品。在这三次转变过程之中,电影先后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政治任务、艺术任务和经济任务。如今,中国电影正处于繁荣的“产品”时代,电影顺应时代之意所进行的转变必然导致内部各个“构件”的变化,其中最大的改变是演员的商业属性逐渐扩大,明星的商业价值成为电影市场追逐的目标。
明星,最早诞生于好莱坞,究其根源是为了追求电影工业的最大化利润。“电影明星(star)指的是由于独特的个性魅力而得到大批公众喜爱、甚至当作偶像来崇拜的演员。优秀的电影演员未必能够成为电影明星,因为明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成果,其扮演的角色与其本人的个性特征糅合在一起,是一个被媒体和观众建构出来的形象。由于电影明星拥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商业电影的制作和宣传都十分重视明星效应,而演员经纪公司则利用观众的心理,采取种种手段‘包装’、塑造明星。”[1](167)中国电影明星的诞生与发展不同于好莱坞的“明星制”,他们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特殊历史国情和时代因素的影响,其身份也一直处在转变过程之中,从文艺工作者转变为艺术家再转变为艺人。这场转变带来的变化实际上是明星与市场的关系变化,从最初的与“市”隔绝到入“市”再到“融”市。明星与市场的关系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电影与市场的关系变化。这里,需要提及的是,20世纪90年代港台流行文化席卷大陆,港台明星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这势必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中国电影明星的认知与选择,“艺人”的称呼流行开来,它既褪去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色彩又卸掉了“艺术家”的文化担当,“艺人”就是一个独立个体,只为他/她的“粉丝”服务。新的世纪以来,电影步入产业化阶段,演员的商业属性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日益扩大,产业化的电影“遭遇”商业化的演员,明星则成为电影产业的最大“卖点”,对明星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挖掘,也表明了明星是电影产品的特殊“部件”。因此,演员表演魅力的最大化,成为电影产业的核心内涵。
中国电影开始产业化改革,电影明星自然成为工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形象就是商品,形象体现价值,这一时期以形象赢得追捧的典型代表就是范冰冰。“关于什么是‘形象’,按照我的理解,不只是视觉符号,而更是视觉、话语和声音这三种符号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既可构成总体明星的共通形象,也可构成特定明星的一般形象。它不仅呈现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