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之下,各工艺品种百花齐放,陶瓷独树一帜,在这种格局下开辟出一条与前代不同的崭新道路。
明代陶瓷造型丰富多样,大型器在此时尤为流行。宽厚的肩部是明代梅瓶的总体特征,同时为了更好的获得稳定性如元代梅瓶一般将梅瓶的胫部加粗,并在元代梅瓶粗犷狂狷的造型基础之上将其轮廓曲线的适度收敛。明代梅瓶既保留了元代雄厚饱满的特点,又结合自身审美趋向形成了敦实端秀的艺术风格。
早期的明代梅瓶仍然主要作为盛酒器使用,“从一件宣德观音尊上绘画的世俗生活图案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达官显贵或文人墨客们在携琴访友时,常会带着侍从担挑美食与美酒前往。”[5](51)此后明代梅瓶在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中几经探索,在时代审美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几度浮沉。
由于明代插花工艺的迅速发展,并且当时的文人雅士将这种插花工艺著书立说,将其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更加推动了这种工艺的发展。梅瓶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为适应这种插花趋势,由盛酒的实用器开始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案头陈设的插花之器。其具体表现为盘口、浅盘口、直敞口梅瓶的普及。由于梅瓶初始藏酒功能的淡化和消退,最初为了防止酒液挥发而设计的小口到此时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性。明代制瓷匠师对梅瓶口部的造型设计不再拘泥于功能,相对前代而言更加大胆随性,因而有了宽大的盘口、浅盘口类的设计。但明代梅瓶的口部设计仍然受到梅瓶整体造型特征的影响,变化亦是在梅瓶整体造型风格未发生改变的范围之内。
“就梅瓶自身的发展历史看,明代的梅瓶在造型上已经完全程式化,但众多材料表明它们在用途与使用方式上却一反传统。”[6](49)明代时梅瓶除了有插花之用,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成为上层统治者区分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古代,人们以器物的谐音表达吉祥寓意,以此来表达内心的美好祝愿,明代人更是偏爱“谐音祈福”,把盛酒的梅瓶安置在棺椁旁,有着极其特殊含义。按“酒”与“久”谐音,“瓶”与“平”同音,所以把酒瓶放在椁旁隐含有天长地久,江山太平之寓意。
明代梅瓶的造型不同于元代器形蕴含了少数民族热情豪迈性情的洒脱奔放,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理性的、规则的气质,一种淡泊无为的精神意境,恬静,且深沉。温润的造型轮廓线将明代梅瓶的性格勾勒,一如明代儒雅的文士。
4.造微入妙的清代梅瓶
到了清代,制瓷工艺已相当成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清人对梅瓶的审美也是精益求精,趋于极限。
清代时,梅瓶由于藏酒实用性功能的消退,不再作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器,故而民窑停止生产此种器形,其基本已作为仅由官窑烧制的纯工艺品供统治者赏玩。因此,清代梅瓶皆是重工细琢,具有精巧雅致的造型特点。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绘制的绢本画《午瑞图》中绘有一只青灰釉色的梅瓶,瓶中插一束盛开的石榴花和浦叶草,由此可以确定,梅瓶在清代的主要功能为赏玩陈设。
宋代至明代近700年的发展,为清代梅瓶造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清代梅瓶在继承前代造型的基础之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不少全新的梅瓶式样在此时涌现。清代是我国古代制瓷的高峰,正是因为这种制瓷盛况促进了清代梅瓶造型的多样化发展,因此,清代梅瓶样式多变,相对宋、元、明时期皆有时代典型的代表梅瓶来说,清代梅瓶便没有那么统一明确的造型风格了。而清代梅瓶造型上的多变主要体现在其外轮廓曲线的变化。康熙梅瓶受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梅瓶影响极大,这时期的梅瓶造型敦实厚重,曲线简洁硬朗,口径增大,肩部比明以来的梅瓶更为宽博,重心偏上,几呈平肩之态。雍正梅瓶比之康熙梅瓶显得纤细秀丽,轮廓曲线也较为柔和。到了乾隆时期,梅瓶又略带了将军罐造型的特色。清代梅瓶的大小规格更是毫无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