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刊于1944年10月《民族学研究集刊》第4期,从而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羌族地区历史及风俗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他曾记录“羌人的古代歌曲”,也就是羌民十月初一杀羊祭神林所唱:“第一顶大的是天与地,天地以后神林为大,野兽在崖上敲石头,杉树桦木树,草茂池深,山高地广,纪念纪念!”
释比是羌民社会中人、神、鬼的沟通者,也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掌握者,又称“许”,其在羌民社会中威望甚高,从村寨到家庭,人们生产生活中每逢大事,诸如请神还愿、驱邪治病、婚礼丧仪等,都会邀请他们到场唱经做法事。一般认为,根据所做法事性质不同,释比唱经分为上、中、下三坛(今有论者不贊成“坛”这说法,但跟本文关系不大,叙述方便起见,仍借用通行之语)。大致说来,上坛法事为神事,即向神灵许愿还愿,如以村寨为单位,春播时许愿,秋收后还愿;以家庭为单位,因稀儿少女、爹娘生病、修房造屋而许愿还愿等等,向神灵祈求或答谢人夀年丰,人畜兴旺,阖家安乐,地方太平。在村寨或联寨春祈秋报,祭天祭山还大愿时,要演唱全部上坛经,演唱和其它法事配合进行,至少一天一夜,从前要两三天。中坛法事为人事,通常以家庭或村寨为单位,举行预防性的打太平保护等巫术性法事,意在解秽、驱邪、招财、治病,或者婚嫁丧葬时敬神祈禳等等,主要是向神灵祈求人兴财发,林茂粮丰,人畜两旺,家庭或村寨无灾无难。为达此目的,也要对邪魔鬼怪进行警告斥责,甚至加以驱赶。做法事的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多为半天或一夜,有的也达两三天。下坛法事为鬼事,一般以家庭为单位,驱鬼治病,主要是治重病;为凶死者招魂超度,打扫山场等等,以免家庭和村寨再发生类似事件。下坛法事过程中,唱经多与巫术并行,甚至表演大型巫术。[③]总的说来,神秘的释比法事中,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相传,释比经文是祖师阿巴锡拉传下来的。作为法术高强的巫师,阿巴锡拉能和神交往,能镇压鬼邪,是沟通人、神、鬼三方的中间人。他在离开凡世去天宫时,曾给弟子们留下七十二段经文。所谓“七十二”,不过是民间叙事的笼统说法,概言其多,并非确指。在汶川绵虒走访老释比王治升的时候,他就对我屡屡言及他至今还能唱30多部经文。2012年“五·一”前夕,我在羌文化核心区茂县做田野调查,在岷江西岸坪头村走访了64岁的释比杨芝德,他向我谈到做释比不是那么简单,人品要好,记性要好,又跳(皮鼓)又要唱(经),“你虽敲得来(羊皮鼓)不算事……你唱经,你唱了,自己要解释”,并自豪地说他父亲何昌德(杨随母亲姓)唱经能唱“七天七夜”。[④]这位杨释比是茂县永和乡人,被聘来坪头村,其父亲系当地知名释比。在山高谷深的岷江上游,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不同村寨的释比唱经也会因时因地而出现多种多样的异文,这并不奇怪。释比诵唱的经文,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不跟羌人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精神信仰、文化心理、人伦纲常等等密切相关,堪称是羌民社会中世代传承的“百科全书”。20世纪80年代,四川大学钱安靖先生深入岷江上游羌区调查,收穫甚丰。根据田野採录,他在其所着《羌族和羌语支各居民集团的宗教习俗调查报告》(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油印本,1987年12月)中为我们提供了由汶川、理县等地不同村寨释比演唱的多种经文版本,各本之主体内容大致相近,但是在具体的篇数、章节、顺序等上互有出入。例如:
篇幅较大者,有汶川县绵虒沟头寨释比王治国的诵唱本,包括上坛经22部、中坛经8部、下坛经12部,总共42部。上坛经为;1、解秽(“出学”);2、还愿开始(“笛雪尔匹”);3、天仙女(&l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