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是巨大的。我们怎么看待音乐的意义在社会中有怎样的功能,在历史进程中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技术成分的东西,仅仅作为一种知识,作为欣赏的手段,采用人类学的方法使得这些研究有了可能。
内蒙古师范大学董波的《换一种视角:基于“艺术学立场”的艺术人类学寻问与探究》主要强调了基于艺术学站位的研究者经常由于重“人类学立场”而忽视“艺术学立场”的问题。这样容易造成艺术学感觉和想象的缺失,丧失自己学术之本。这为艺术学各门类的人类学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修建在《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导言》中提到该读本选编了20篇国外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的相关论文。内容主要涵盖研究对象的命名、艺术的定义、艺术人类学研究史、理论与方法、艺术与能动性、艺术的涵化等几大主题。这为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及为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种借镜与参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永健在其《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探析》一文中探讨了中国特殊研究情境中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构成具有的多元性特点,阐发了其主要由人类学的理论、艺术学的理论和中国的艺术田野研究实践中生发的理论三个部分组成。天津工业大学孟凡行在他的论文《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物质文化研究》中提到以“器物关系”、“器物文化的四层结构”为核心的物质文化研究,为“集成”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视角的综合研究便成了一种可靠选择。这也是该文作者基于自己的研究实践,在艺术人类学的理论视野下尝试提出的另一研究进路。贵州大学的刘剑《作为艺术学构件的民族艺术学》一文阐述了在艺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领域风生水起的当下,艺术学必需将其整合进自身的研究体系中进行理论再思考,并反思艺术学与美学的学科界限与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实践的阐释能力等相关问题。云南大学的向丽在《人类学批评与当代艺术人类学的问题阈》提到在走向反思的历程中,艺术人类学应秉承人类学批评的传统,对于如何理解艺术,发掘艺术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及其价值意义;如何理解和阐释文化交流中的艺术;如何考察和把握当代艺术的多元存在样态及其审美抵抗方式等问题做出更富于智慧的解读与展演,从而真正开启艺术人类学的诗学与政治学两个维度的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荣树云《论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学学理研究中的应用》认为艺术人类学直面现实、提问现实、解释现实的田野作业法,在某种程度上扩展并加深了艺术学原理对人类艺术的阐释力度,开展跨学科对话,共享方法论、共同解决问题,对艺术学学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同场域下的艺术本体研究
该部分讨论主要聚焦于如何解读不同语境下的艺术本体,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这为我们认知与梳理传统文化遗产提供参考。荷兰莱顿大学的范丹姆教授的《非洲面具中的“有意之丑”》一文则关注了非洲艺术中的“有意之丑”(‘intentional ugliness’),他深入探讨了非洲三种使用有意丑化的面具的语境并进行了分类。第一种是以视觉化的方式表达不道德的品行或自私的行为。第二种意在引起恐惧,威慑旁观者。第三种是制造出小丑的特点,娱乐人们。他认为这些有意丑化的艺术品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咸阳师范学院强东红《身体性经验与历史之真——以西部民歌<高大人领兵对“同治回民起义”的表征为例》通过分析西部民歌《高大人领兵》对“同治回民起义”的表征后发现,普通老百姓的身体性经验能够通过身体性的感受而穿越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之间的罅隙和裂缝,较为忠实地记录真正的过去事件,而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