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语用增益有待更为积极的理解。
 
 
艺术人类学与民族艺术【栏目主持人:李修建】
民间技艺传承方式“参师”的艺术人类学价值阐释
石庆秘(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民间技艺的传承方式一般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参师、舀学、自学等基本形式。“参师”是民间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即便是家传或者有师承关系的技艺拥有者,都有过参师学艺的经历。与家传和师传相比,“参师”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途径,扩展了技艺的范围,提升了技艺的品质,体现了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创新精神。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参师”还具有文化传播、认知教育、社会文化认同、审美建构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从宗教信仰与法器设计辨析岩昌藏族的“范羌性”特征
张犇(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曦元
摘要: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产物,而并非天然的事实,它最终还是与社会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宕昌地处东部汉文化与西部藏文化的交界地带,其文化不断重构,杂糅了芜杂的他文化特征,其宗教也因受藏、羌、汉等文化的影响,难以用某种明确的宗教流派来界定。在如今的宕昌藏族宗教中,“泛羌性”特征仍有一定的体现。所谓“泛羌性”,指宕昌藏族中某些藏文化特征不纯粹、具有一定的羌文化特点,但又非典型羌文化的文化形式。但同时,它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泛汉性”和“泛藏性”特征。
艺术考古与宗教艺术【栏目主持人:汪小洋】
早期纪年金铜观世音造像类型研究
何志国(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早期纪年金铜观世音像大约从5世纪70年代兴起,以莲花手观世音造像为代表(A、B、C三型);6世纪初,模仿佛陀施无畏和与愿印说法形象的观世音造型开始出现(D、E、F三型);到北魏晚期(507~534年),说法的观世音形象的类型和数量超过莲花手观世音像;到北周、北齐时期(551~580年),说法印观世音像取代了莲花手观世音像,并且开始出现、流行以观世音为主尊,两侧胁侍菩萨夹侍一铺三尊,甚至一铺多尊的观世音造像(观世音三尊A、B两型)。姚秦鸠摩罗什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婆娑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等记载,为观世音形象由5世纪后半流行莲花手,到6世纪变化为施无畏印和与愿印的佛典依据。6世纪不少民众把观世音视为佛,是金铜观世音像施无畏和与愿印流行的现实原因。
 
 
四川东汉墓门画像研究
陈 轩(博士,故宫博物院科研处馆员)
摘要:四川东汉时期的墓门画像为我们研究墓门在墓葬建筑中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墓门的门扉、门楣和门柱画像内容各有相对侧重的主题,又共同使墓门成为在葬礼和祭祀仪式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建筑结构。墓门有以下几个重要功能。第一,墓门是家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墓葬建筑与实际住宅建筑之间的联系。第二,墓门是墓主人家族实现世代交替的重要场所。墓门画像寄托了对墓主人家族世代繁衍、香火兴旺的祝愿。第三,墓门是举行葬礼和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墓中的多重墓门进一步引导丧葬仪式有序进行。第四,墓门是墓外世界与死后仙境的重要分界线。墓门画像寄托了墓主人对于死后升仙的强烈愿望。
 
艺术设计研究与创新【栏目主持人:邹其昌】
中国陶瓷餐具对日本餐饮文化的影响
詹 嘉(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中国陶瓷餐饮器具对日本饮食文化有着深厚影响。从飞鸟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陶瓷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