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行。建构中国音乐学需既把握历史,又梳理活态,厘清当下活态存在与历史传统的关系,如此方能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实质性内涵。当下学界应沿着这种史论并举的学术传统在继续开拓前行,更好地认知和把握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
“音研所”的学术传统——中国音乐学史及其体系研究之一
郭 威(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成立60余年,不仅为音乐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更为理论研究开创了学术体系。其所构建的学术体系依托业务培训、研究生教育以及对外的学术交流而得以传承、传播。“音研所”不仅指一个学术组织,更具备一种符号学意义,包含“学术共同体”“学术资料库”“学术理论源”三种“所指”。全局观、本体观、整体观是“音研所”学术理念(学术观)的基本特征;重视考察但不唯“田野”论,重视资料但不唯“文献”论,重视交流但不唯“他学”论,是其方法论特点。“音研所”作为中国音乐研究“国家队”的身份,学术群体构成的多元化,学术资料占有的丰富性,促成了上述学术特征的形成。
戏剧与影视 【栏目主持人:张慧瑜】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地区的戏剧审查
王瑞光(博士,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讲师)
摘要:1928年以前,通俗教育研究会和京师警察厅是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地区戏剧审查的两大主力,二者互相配合。通俗教育研究会制订的法规为其戏剧审查工作提供了依据。京师警察厅既配合通俗教育研究会,又直接从事戏剧审查的工作。除戏剧演出外,京师警察厅、通俗教育研究会等在剧本审查上也有所用力。
教育性:中国电影的社会理性
熊 立(博士,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摘要:电影的教育性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突出的重视,它体现在电影教育所蕴含的政治、道德、审美、娱乐等功能元素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排位变化,呈现出某些功能的突显、倾斜与扩张。中国电影界对教育性的强调以及教育内涵的演变既是中国电影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国情之下通过影像强化民族国家意识,从而期盼实现独立民族国家的理性抉择,也是新时期以来电影恢复主体意识,逐渐摆脱狭隘的政治领域回归艺术教育本质的理论自觉。这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及知识分子期望通过电影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强力举措,同时也是电影界遵循电影艺术自我运转规律的理智决定。中国电影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的统一,这种社会理性影响了电影理论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成为其理论特色之一。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