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重塑中国艺术人类学的话语目标——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11/2 12:35:35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方法与研究新趋势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评述
安丽哲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 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后,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非常迅猛,时至今日已有10年,基于田野民族志调查之上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和趋向,开始为世界的艺术学与人类学研究提供中国经验。2017年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又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新时代下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目标的再确立以及由艺术与情感,性别研究,以及图像与叙事的多种方法结合成为中国艺术人类学思潮与方法的新趋向;非遗项目的复兴经验与艺术产业调查;传承人的价值与技术重构研究以及艺术与各种“认同”功能的关系探讨。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人类学,艺术学,性别研究,民俗艺术,民间艺术
2017年10月20至22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大连大学联合主办,大连大学东北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民族艺术杂志协办的主题为“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来自国内外10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大会收到150余篇,共计160万余字的学术论文,集中代表了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状况。在此次会议中,分为艺术人类学与非遗理论研究,造型艺术研究,表演艺术研究,民俗艺术研究四个组,共有8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这次会议的发言与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写艺术”与理论方法新趋向,非遗项目的复兴经验与艺术产业调查,传承人的价值与技术重构研究以及艺术与各种“认同”功能的关系探讨。
一、“写艺术”与理论方法新趋向
在2017年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中,新时代下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目标的再确立以及由艺术与情感,性别研究,以及图像与叙事的多种方法,艺术与政治经济之间关系研究的纵深发展结合成为中国艺术人类学思潮与方法的新趋向。首先是艺术人类学研究新时代的研究目标的确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研究员在此次会议中,发表了题为《重塑写艺术的话语目标——论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的报告,她通过对西方艺术人类学的梳理,重新定义了艺术民族志的概念。她指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目标是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和民族志的撰写,描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中国艺术发展的现状及历史的知识体系,由此阐述中国艺术经验,建构中国艺术本土理论,同时,通过艺术了解中国社会的文化特质及基因,进而与其他学科一起探索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道;同时,与西方展开对话,或者将中国的艺术历史和发展现状,整体的描述出来贡献给世界的学术界。她认为中国艺术民族志的书写不仅关系到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还关系到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是否能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原创性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
其次,艺术人类学中情绪情感研究的兴起。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发表了题为《艺术民族志的新构想——技术技巧,情绪情感和多感官》的发言。他认为当代艺术民族志不应仅仅满足于采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来说明某一项艺术活动的社会文化功能,或者仅仅满足于采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来说明某一艺术现象采用结构主义方式,力求通过二等分的表象来探究二重性的表象和无意识的两极对比。对于艺术实践者体验、理念、情感的观察、体验和深度的访谈研究,有可能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艺术实践中人体动作和复杂性和对观念和情感的表达性。浙江大学王杰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时尚的情感结构——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同样选择情感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他将影视作品作为研究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