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的感觉即为地方感。与地方性相比,地方感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场景性(随机性)、个体性和交往性。地方感有集体情感和个人情感之分,强烈而持久的集体情感可上升为地方性,体现的是集体性价值。个人情感则更多是个人对地方性和自己经历互动的情感认识,体现的是主体的意义。就艺术民族志研究来说,地方感可能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维度:一是被调查者对其文化的直觉和情感。二是民族志作者对调查地文化的直觉和情感。三是读者对民族志文本的直觉和情感。对三个维度的综合考量可为地方感研究提供整体性思考。人类学对地方感的研究与地方性的研究有所不同,这种研究并不为“研究农村”而感到羞愧,相反大胆承认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地方,考虑的就是被研究者的福祉和利益。
这种理念体现在艺术民族志艺术世界的地方感研究中,就是要把艺术界作为艺术人类学理论创新的试验场。以全球视野,通过对艺术创新的动机、策略、行动过程与结果,艺术家的情感与创作、创新,艺术的意义,被调查者对所提供事实的感受、对调查者感受的感受等“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阐明作为艺术世界特殊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为整体的艺术民族志建构技术和艺术层。
地方性和地方感的特点也要求民族志作者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前者更适合用传统的参与观察、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偏客观的方法进行,是一个从理解到“同情”的过程。后者则更适合长期沉浸于调查群体,用体验、对话、亲身艺术实践等偏主观的方法进行,是一个从“同情”到理解的过程。因此艺术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最好从艺术作品出发,从对地方感的研究开始,艺术语言的天然联通性也使民族志作者易于进入田野,建立田野关系。
地方性和地方感是艺术民族志的两翼。正如前文所言,当今世界是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艺术民族志的考察、撰写需要兼顾两种思维,也就是兼顾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研究,既归结地方性,又生发地方感。做结合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艺术过程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艺术法则(结构)和随机创发(能动性)的双重观察。开展结合社会历程研究的艺人生活史研究,特别关注艺人、艺术家个体在其艺术生命中与社会政策环境的合作和斗争。既要见地方,又要见世界。既要见人、见事、见社会,又要见物、见技、见情感,撰写具有世界视野的、温情脉脉的艺术民族志。
艺术人类学理论应该贯穿艺术民族志生产的全过程。这也对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人类学不能止步于目前“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艺术”般的简单理解,而是基于艺术民族志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探索有益于人类学和艺术学的新的方法论和理念,形成艺术人类学独有的眼光,对人类学和艺术学的理论创新都作出贡献,为我们观察变动不居的世界提供新的理论工具。
原文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1日版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