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河北省蔚县灯影戏传承保护现状的田野调查
2018/5/14 22:14:08

河北省蔚县灯影戏传承保护现状的田野调查
陈宁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河北省蔚县的省级非遗项目“蔚县灯影戏”类属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皮影艺术,深受冀北一带人民群众喜爱。蔚县灯影戏历史悠久,是在吸取民间小调、民谣、戏曲等多种乡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类似,蔚县灯影戏也面临着观众数量减少、传承谱系断层、保护工作艰难等现实问题。笔者通过对蔚县灯影戏现状的实地调查,结合蔚县灯影戏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其生存现状及传承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引起多方关注,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祖国优秀非遗项目。
关键词:蔚县灯影戏;田野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自《庄子》“渔夫”篇中有“愚人畏影”①之说,古人已经注意到人与影的关联,之后,以“影”“形”著称的皮影艺术,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与文学、绘画、剪纸、雕刻、戏曲、戏剧等艺术形式始终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大到故事内容中的善恶分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标准,小到皮影中的唱词和念白,富有哲理性,通俗明了,成为民众的口头禅甚至座右铭。发展至今,在全国各省份的不同地区都活跃着不同流派的皮影戏、灯影戏。在不同地域人文环境中,皮影戏都承载着当地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在河北有滦州皮影、邯郸皮影、蔚县灯影三种。本文田野调查的对象,即是河北省蔚县的灯影戏。
蔚县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辖县,为更好地研究蔚县灯影戏的历史与现状,笔者于2017年2月,专程前往蔚县进行田野调查,对蔚县灯影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期间,笔者还对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释迦寺内常驻演出的吕家庄灯影剧团的演出,进行了现场的录制拍摄。同时,笔者还有幸采访到了蔚县灯影戏第四代传承人王墉和王宏两位老师,在演出结束后,去到两位传承人家中进行口述史的采访。为了本次调研,笔者还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选择不同场所进行发放。现将本次笔者田野调查的材料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百人问卷调查”所得出的调查数据,进一步探究蔚县灯影戏这一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护保与发展现状,并提出自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思考。笔者作为张家口市人,本着对本土艺术、家乡风情的热爱与眷恋,以求为家乡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蔚县灯影戏的由来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山西省的东北部,北京市的西北部,距京城180公里,沟通京冀、晋、蒙,总面积为3.68万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高原、山地、平原三种地形,北倚长城,南接平川,三面环山;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张家口市境内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部分;清水河由北向南,将市区分为桥东区和桥东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张家口自古便是交通枢纽要塞,出了张家口,向西北方向是塞外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在此盘踞;走进张家口,向东南方向是中原腹地,大汉民族源远流长。回溯张家口的沿革史,实则早年名“张垣”。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该地守备官员张珍,在北城墙开口筑门,由此被称为“张家口”。
由于自然灾害、政治变迁、朝代交迭、战乱纷争、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社会历史的动因,张家口见证了我国历史上数次人口迁徙,从明中期至清末,晋商发展迅速,山西省人口众多,粮食紧缺,又加上连年干旱等自然灾害原因,与此同时朝廷于蒙古草原地区的边界防范十分松懈,成千上万的晋、陕地区的民众,经张家口涌入北方草原地区,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