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巴达拉胡:呼伦贝尔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婚礼音乐的固守与变迁
2018/5/14 22:15:40

呼伦贝尔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婚礼音乐的固守与变迁
李巴达拉胡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摘要:在蒙古族布里亚特部落,婚礼不仅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透视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窗口,而婚礼音乐更是族群文化的象征。伴随着百年时空变迁,布里亚特部族传统婚礼与婚礼音乐仍然凝固并保留其原生样态,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该文以呼伦贝尔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婚礼音乐为调查个案,试图解读布里亚特部婚礼音乐内涵以及文化变迁。
关键词: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婚礼音乐;固守与变迁
中国蒙古族布里亚特部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锡尼河一带,又被称之为“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在锡尼河镇,还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七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同居住区。布里亚特族群的传统婚礼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迄今仍然保留着布里亚特人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伦理道理等多方面内涵,是布里亚特族群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婚礼音乐是其中重要的文化事象,它既传承了布里亚特民间歌舞音乐特色,也随着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某些城市化现象,而婚礼音乐更是族群文化的身份象征。本文通过对呼伦贝尔布里亚特部落传统婚礼以及城市中的送亲仪式舞台展演进行整体性描述,试图解读布里亚特族群婚礼音乐的传承与变异。
一、跨越蒙古高原的布里亚特族群
布里亚特是蒙古族一支古老的部落,属蒙古人种西伯里亚类型,其先民一直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过着狩猎与捕鱼生活。有关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形成,有文献中记载云:“在安加拉河勒拿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东岸和色楞河下游的部落就是布里亚特蒙古族祖先的联合体”。[1]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很难对布里亚特蒙古族人形成的复杂而漫长的历史加以具体连贯性阐述。据《蒙古秘史》中记载,当时的蒙古各部落中有个叫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亚特)的部落,即现在的布里亚特部族前身。1207年,成吉思汗长子拙赤率领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亚特)部落也和其他狩猎部落一样被征服,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一个部落,开始融入蒙古高原游牧生活。[2]1622年,沙俄开始征服布里亚特蒙古地区,屡次遭到了布里亚特蒙古人激烈反抗,直到1698年沙俄与中国满清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及1727年签订《布连斯基条约》,将这一地区划归为俄罗斯版图。在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布里亚特蒙古族居住区成为了烈火升腾的战场,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这也成为了布里亚特蒙古族回归祖国的重要导火线。自1918至1922年期间,布里亚特蒙古族先后三次赶着家畜、带着先进的草原游牧业技术进入了呼伦贝尔地区,与当地的边邻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如今主要居住在鄂温克旗锡尼河西苏木与东苏木。布里亚特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并流散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至2007年统计,布里亚特蒙古族现俄罗斯境内有49万人,蒙古国有6万人,中国有7000多名,总数约56万人,而共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让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民俗活动是蒙古族布里亚特部重要的社会礼仪生活,包括传统婚礼、那达慕大会、过年团拜会、庙会等。传统婚礼是人生礼仪的重要显现,其仪式古朴庄重而又不失幽默诙谐,仍体现着传统游牧民族生活情境与历史文化内涵。
二、从草原到城市:呼伦贝尔布里亚特部婚礼音乐之田野叙事
呼伦贝尔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婚礼仪式过程一般分为“订亲—送亲—结亲”三大步骤进行。“订亲”常常是指男方家到女方家的求亲仪式,其中有提亲献哈达、呈送礼物以及宴席等程式;“送亲”即指在举办正式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在女方家举行的歌舞表演形式;“结亲”即是男方家翌日举办的正式婚礼。
(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