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橡皮山……这大概也打破了女性学者自驾考察高原地带的记录,即使在今天,这样的考察调研成果也并不多见。
“遇到过很多困难,经历过很多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很浪漫,但有时真的会流泪。”她坦言,很感谢丈夫的一路支持,“最难的时候,他和我讲,你想想马林诺夫斯基到原始森林地区做田野考察,不知道比你的境况苦多少倍,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做下去,我陪着你。”

2002年方李莉在陕北考察

2004年,方李莉在陕西榆林堡林埠秧歌队做考察

2006年,方李莉在贵州苗寨考察时与当地妇女的合影
整整8年时间,方李莉率领的课题组完成了73篇有关西部不同地区人文资源的个案研究报告,和一批极具影响力的著述,特别是她提出的“从遗产到资源”及“遗产资源论”的理论命题,不仅对西部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新农村建设、文化的自主创新、道德重建、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现实可行的思路。

2003年方李莉在陕北安塞民间画家薛玉芹家考察

2004年方李莉在陕北考察

2006年,方李莉带领团队在贵州苗寨考察
当上世纪90年代,整个中国几乎都沉浸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时,她却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忧虑和思考,随后,她走进景德镇,探访了大量民间陶瓷工匠,做田野,做口述史,去寻找即将消失的手艺。从最初单纯的记录,到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去分析,她以近20年的持续关注,为景德镇,也为中国古老陶瓷艺术再领风骚寻到了新的生命力。
2012年,她与哈佛大学南希教授共同策划的“新瓷-景德镇百年瓷艺(1910-2012)”的陶瓷艺术展,把景德镇各个历史阶段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推向了国际舞台,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她让世界不仅看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百年沧桑变迁,更看到近百年来中国人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不同认知历程;2014年,她耗时十余年所著《中国陶瓷史》,成为世界首部从艺术人类学角度完成的,文字最多、篇幅最大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陶瓷史著作,目前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行到全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个窗口……


2011年方李莉参加联合国非政府组织IMACO和印尼文化部举办的国际面具研讨会

1999年方李莉在法国卢弗尔宫考察

2010年方李莉在哈佛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考察
可以说,她花费了几乎20年的时间,只为研究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以何种形式在当代社会得以重构和再生。因为,她始终坚信,文化是多元存在的,有一天,中国文化定可重新启迪西方文化,而民间文化也会和精英文化同等重要。
今天当“一带一路”的倡议从历史深处走来时,我们发现,“一带一路”所在的城市中,很大一部分身处西部,而方李莉对西部地区的研究,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她的很多著述中对中国历史的探究,不仅可以升腾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更将成为“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路径选择和理论之基。
作为中国第一个艺术人类学博士后和费孝通先生的得意门生,可以说,方李莉在艺术人类学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开创性的求索之路,同时,为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发扬光大,她在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和传承上倾尽心血。2003年,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开艺术人类学公共课,同时创立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为实现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她联合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优势力量,在费孝通先生的鼎力支持下,筹备成立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并任会长。如今的学会,已从成立之初的100多人,发展到如今1000多人,并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