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明:毛南族舞蹈生态考察报告
2009/6/3 16:57:47

毛南族舞蹈生态考察报告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韩德明
摘要:毛南族傩舞是具有宗教特征的民间信仰仪式舞蹈,与别的民族的民间信仰舞蹈不同,其舞蹈者是“三元公”,这些“三元公”他们信奉的是“梅山教”,有一定的入教仪式与师传方式,遵守一定的教规,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仪式,这就给毛南族傩舞确定了其民间宗教舞蹈的基调。
关键词:毛南族 傩舞 三元公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毛南族主要聚居的地方,据2003年《广西年鉴》统计,全县有毛南族人口5.65万人,分布在上南、下南、木论、川山、水源等乡镇,其中又以下南毛南族乡为主要聚居点,有人口20002人,其中98.2%为毛南人,具有很明显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由于下南毛南族乡是毛南族最集中居住的地方,也是毛南族发源地,因此就以此作为对毛南族舞蹈生态考察的选择点。下南乡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东邻水源镇,西靠南丹县,北连木论乡,南接河池市金城江区。地处云贵高原南麓,是云贵高原的余势,属喀斯特地貌,山多为石山,或连绵相环,或孤峰险立,山坳杂错、河谷曲绕,毛南人世代就居住在稍大一些的山坳里。下南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也是一个由群山环绕的大山坳,离县城大约有40公里,由县城坐车到下南临近乡府所在地时,从山腰可看到下南村的全景:房屋靠一座小山坡而建,四周沟壑纵横,大大小小的屯落散布其间。2004年3月初,我以下南村为中心,对附近的村屯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
一、傩舞的发现与现状
这次考察的对象是毛南族的傩舞。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毛南族没有舞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篆《中国舞蹈集成·广西卷》,环江县编写组展开普查,发现在毛南山乡的民间还原仪式中有舞蹈的形态,经专家们的鉴别确认其为民族民间的舞蹈形式,时值傩文化研究正在兴起,便称之为傩舞。傩舞一词是学者在对傩文化进行研究时把这一类用于祈福禳灾的民间祭祀舞蹈归结起来的统称,毛南人则称为“条套”。“条套”的发现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学者的关注,在各方的努力推动下,毛南族傩舞“万岁娘娘洒金花”、“三娘与土地”先后于1994年、2004年参加日本第二、第四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的表演。毛南族傩文化的发掘,引起了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台湾等地的学者的重视,纷纷来环江县进行考察,当地政府通过与学者们的交流,认识到这是毛南族文化的瑰宝,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保护措施。2003年5月至7月,县委宣传部组织了有关人员对毛南族傩艺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毛南族傩艺术”调查与集训活动,调查组先后走访了下南乡的下南村、波川村、堂八村、玉环村、下堂村,木论乡的木论村,上南乡的上受村等地,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说到:
“1、目前从事毛南族还愿仪式的道公30人左右,共分为4个团队,其中下南乡有3个团队,木论乡有1个团队。其中下南乡波川村的谭道正队,共有11个人,其队员分别来自下南乡的堂八村、下堂村、川山镇的下田村,年龄最大者为73岁,最低者为37岁;堂八村的谭三岗队,共有9人,最大者为70岁,最小者30岁,其队员分别来自下南乡的堂八村和玉环村、上南乡的下爱村;木论乡卢长权队共7人,年龄最大者为62岁,最小者为30岁;另外一个队拒绝参加集训,具体情况不明;
2、各队的道具都比较齐全;
3、会跳舞的人不多,目前掌握傩戏套路最多的只有谭道正队的谭金烈,现已61岁,基本上能把傩戏的各种套路表演出来,其他人只会一些简单的动作,能熟练掌握打击乐的只有两个人,会吹唢呐的只有上南乡上爱村的覃托山,理解傩舞内涵的人也不多;
4、毛南族的还愿仪式在毛南族中依然盛行,但在举行仪式过程中傩戏的成分越来越少;
5、此次集训,是傩戏艺人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