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农民画论著的观点平庸和雷同率可能比农民画还要高不少。这当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农民画研究界缺乏自我反思和批判的作风是有很大关系的。
 
本文从知识生产批判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当前农民画研究中名实关系、技艺、主体、功能等几个热点问题的分析,检讨农民画研究将复杂的实践简单理论化的趋势,以期引起更多批判性的讨论。
 
一、农民画的概念:画种还是风格?
 
“农民画”名称的存废成为2015年“城镇化进程与农民画发展路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讨论热点:有学者认为农民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消失,农民画的名称不再适用;有学者提出相反意见,认为农民画的名称不能改,其理由或认为农民画这一名称已约定俗成,或认为虽然农民的角色变了,但农民画的味道没变,或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认为随着农民的消失,农民画会成为沟通传统的美好称呼和记忆。上述学者虽意见不同,但大体承认农民画是一个独立的画种。有学者则明确指出农民画不是一个画种,而仅仅是一种说法,一方面认为农民画就是农民画的画,另一方面也对“农民画”这个名称的前景存在疑虑。
 
以上讨论的基础有两点,其一认为农民画的名称主要表达了创作主体的身份,其二认为农民画有区别与其他画种的风格特征。就前者来说,既然农民画是农民画的画,那随着农民的消失,农民画将不复存在。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有问题。但这逻辑的基础是值得商榷的,且不说我国目前仍然有近6亿人生活在近60万个行政村里的事实,即便是早就城市化了的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没有农民了吗?而就农民画的精神层面来说,无论是其作为政治的图画还是作为乡愁的图画,其内核压根就不是“农民”,而是借农民生活场景所表达出来的对能被社会各界所接受的中国文化的根性,即乡土性的认同和眷恋。乡土性表现在人的行动上是重历史和亲自然,不会随着某种职业、某一阶层的消失而消失。乡土性在我国这种以农耕文化为基调所生成的文明里尤为重要,可以说已成为中华文明之基因,怎可轻言消失?改革开放后,农民画进入国际市场,赢得了外国友人的青睐,甚至被外国专家称赞通过金山农民画看到了中国的马蒂斯。国内有些人受到了鼓舞,说“它可以和凡·高、马蒂斯的作品相比美”。我们且不说西方观众在称赞中国农民画有马蒂斯风采时自觉不自觉的西方中心论和艺术进化论潜意识,只说他们在评价农民画时仅仅看到的画面的形式。马蒂斯的艺术并非只有西方艺术一个来源,而是在受到了包括中国民间美术在内的多种非西方艺术形式的强烈影响后的产物。金山农民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从传统的剪纸、年画等艺术中挪用的。所以并不是中国农民画有马蒂斯艺术的风采,而是马蒂斯艺术有中国民间艺术的风采。而就中国观众来说,说中国农民画可以和凡·高、马蒂斯的作品媲美,表面上看这是对西方现代艺术进程的不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中国农民画、中国民间艺术乡土性的认知不足。
 
而就后者,也就是农民画属不属于画种来说,笔者认为就现象层面来说,农民画的内容和意义是艺术无法涵盖的,其可以说是一种融合了政治、艺术、经济等因素的历史文化艺术现象。而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还构不成一种独立的艺术类别,而是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绘画风格,且这种风格并不具备有较明确的学缘关系的画派一样的统一派性。比如户县农民画,学界一般认为其有重写实的风格特征,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却至少有老国画、年画派,宣传画派,民间艺术派,稚拙简朴派,刻意求新派等五种风格特征。严格来说,只有宣传画派和刻意求新派重写实。当代农民画对传统画种的工具、材料及表现技法多有使用,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绘画并非一个画种,而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