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对象,标志着人本主义已经成为欧洲学术的主流。尼采强调个人的力量,认为社会不过是一群人的集体,而每个人的权力意志都体现在社会中,利己主义是人的天性。从笛卡尔开始,西方哲学家所探讨的人,都是人本主义的人,即没有文化、种族、性别等差异的抽象人性,并以人的个体为中心。此后,“人”的这一观念借助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展,逐渐普及到全世界,从而产生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现代文明。
然而,这是一种将物理法则延展到社会发展中的概念,而文化以物理法则的形式被解释,人本主义则是将人从超自然法则中精炼出来的思想产物。20世纪初,上述观念被以博厄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家所批判,文化没有高低之分逐渐成为学界共识。鉴此,本文将只体现生物人的人本主义取向称为“人本人”,而将体现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人的取向称为“人文人”。其中,“人本”更强调人类的生物一致性而忽视或者抑制其地方文化性,“人文”则更强调人的地方文化多元性。
二、“人本人”的模型特征


(一)忘掉时间和地点的现代人
如上所述,有关“人本人”的模型源自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之前的欧洲,人并不只是属于世俗的世界,还属于神圣的世界。人的肉体存在于世俗世界中,而灵魂和意识则被认为是属于神圣世界的。西方神学认为,神圣世界是由上帝通过基督教教会来统治的,这种统治基于一种观念的权威,社会中一切活动则试图保持和巩固这个权威。这是一种教条式的世界观,即认为违背权威、不遵守教条,世界就会以某种形式毁灭。“地理大发现”以后,各种与当时基督教神学不同的观念,通过战争和世界贸易涌入欧洲。随着印刷术的兴起,这些观念以商品和书籍的形式在欧洲迅速传播,扩展了欧洲人的世界观,让他们意识到基督神学教条的局限性。这促使他们打破教条,重新建立起一种能解释广袤世界的新观念。当然,这也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人本主义的出现,是欧洲人探索世界的第一步,这让欧洲人不再只是将“聆听”教会所传达的神的话语作为认识世界的框架,而是用人的肉眼和其他感知器官去观察、感受和理解世俗世界,并推崇以文学、艺术、哲学的方式把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类表达出来,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是以赞美、崇拜的方式将神或者代表神权的教会作为表达对象。被视为文艺复兴运动代表性人物之一的乔万尼·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并不只是讲述了佛罗伦萨的世俗世界系列故事,更重要的是它以所有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为创作表达对象。这也成为这一时期文艺领域的主要研究和实践方向,即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如何欣赏、观察、感知艺术,并为之产生共鸣。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表达对象的“人”的模型被逐渐建立起来,这是肉体的、生物的、科学的“人”的模型,而以同样身份进行表达的表达者,则通过这个模型认识并塑造自己。
欧洲人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将这一“人”的模型的概念从欧洲人扩张到全人类。但这并不是从艺术开始的,而是从商业、政治和哲学开始的。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写道:“我要谈论的是人类,而我要考察的问题告诉我,我也将面向人类讲述......我的课题涉及普遍意义上的人,我努力采用一种适合所有民族的语言,或者确切地说,忘记时间和地点,只考虑我的论述所面对的人们......人类是我的听众。”卢梭的这段陈述虽然是哲学的,但为之后所有的学术与艺术设计活动指明了表达的对象及其定义。这段话是启蒙运动中最直白的人本主义式的陈述,它以普遍意义的人类作为考察对象,也以普遍意义的人类作为讲述对象,而普遍的人类是忘掉时间和地点的人,即没有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