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韩澄:民间传统技艺传承的美学视角——以点翠工艺为例

[日期:2012-11-27] 来源:内大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韩澄 [字体: ]

民间传统技艺传承的美学视角

——以点翠工艺为例

韩 澄

(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北京 102200)

摘 要:我国以翠鸟羽毛加工为主的点翠工艺流传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工艺特征强,堪称世界羽饰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当下,点翠工艺因文化变迁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已渐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外,由此针对点翠工艺文化的研究愈发显得尤为紧迫。文中以饰翠历史、工艺、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对点翠艺术加以阐释,以期增加相关研究的立体维度。

关键词:中国;羽饰艺术;点翠;装饰审美;工艺传承

羽毛装饰是人类文化史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羽饰艺术也曾广泛存在,并以其传承有序的工序活动与审美创新,体现了中国工艺践行者对自然认知与改造,对美学观念的实践与理解。这其中,以翠鸟羽毛加工为主的点翠工艺流传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工艺特征强,其装饰应用上至宫廷礼仪、下到民俗风尚都有涉及,在其文化性、艺术性、工艺性等几个方面最具特色, 堪称世界羽饰文化艺术瑰宝。

美国东方艺术研究学者Jackson女士在她的《中国艺术》一书中形容说:“从点翠艺术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来看,再没有比中国人对于羽饰的认识与驾驭更高成就的艺术创造”。[1] (12)可惜的是,尽管中国的饰羽文化较为发达,但相应的研究与社会关注却较少。199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执行院长李林晨在给Jackson女士的复信中说道:“很遗憾,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任何的书籍详细记载关于翠鸟羽毛作为装饰物使用的特殊含义,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大概了解到以翠鸟羽毛装饰为主的这种常被用于头饰与装饰品的羽饰工艺称为‘点翠’,而以羽毛为服饰原材料的艺术创作被总称之为‘天绣’,这是我们已知的全部”。[1](6)

其实关于“点翠”的最早文本记录,在史书《周·春官·乐师》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都有表述,如《周礼·春官·乐师》中曾有关于翠羽装饰的记载:宫廷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皇舞”即头上插着鸟羽,上衣饰以翡翠(鸟)羽毛的舞者,手执五彩鸟羽随音律起舞,以此祈雨。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述: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这是历史有名的“楚人鬻珠”即“买椟还珠”的典故,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郑国人只求盒子而放弃了珠玉?文中道: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这其中的“辑以羽翠”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用翠羽为饰的工艺技术。东汉年间许慎《说文解字》解: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后来,古人将这两个原本形容鸟羽毛的字转用到描写红色和绿色的饰物。大概到了宋代,两字合并,才用来描写碧绿色的碧玉。也就是说,“辑以羽翠”意指用颜色鲜艳的翠鸟的羽毛加以装饰,而非我们后人所说的翡翠玉石。

对于楚人鬻珠典故,往往被释为“去取不当”,或“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等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以熏香,缀玉,点翠为核心的装饰匣盒其名贵程度并不比宝珠逊色。事实上,点翠装饰因其材质的特殊性与工艺的繁复及极高的审美价值历来是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成为奢华的代名词。据《二十四史·宋史》记载:宋太祖曾因长公主娇蛮奢华,袍袖皆饰翠羽而责斥其“戒勿复用”。到了宋高宗时期,因要以表率严于要求王公贵戚,向辅臣说:“金翠为妇人首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糜之习,实关风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许入宫门。”[2](914)尤见以翠羽为饰的装饰物的名贵程度。

在当下,随着社会与文化变迁,点翠工艺已渐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外,由此而衍生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更加凸显。笔者以饰翠历史、工艺、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对点翠艺术进行文本表述,以期增加相关研究的立体维度。

一、翠羽材质

点翠所需要的材料为翠鸟身上的羽毛,这种翠鸟在动物学定位为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全世界有93种。中国有11种,常见只有斑头翠鸟、蓝耳翠鸟、普通翠鸟三种。颜色有以绿色、蓝紫色为主。一般点翠所用都是蓝耳翠鸟,以背部或翅膀羽毛为主。取自背部羽毛称之为“软翠”,翅膀部羽毛称之为“硬翠”。软翠色泽鲜亮,质感细腻柔顺;硬翠则相对色差较大,色暗质硬。两者在工艺上区分很大,软翠工艺要更复杂些,在成品价格上也要更昂贵(见图1)。过去的老点翠行当都有订软翠作坊和订硬翠作坊的区分。据南宋文献记载,当时邑州右江地区产有一种翡翠鸟(即为蓝耳翠),其背毛悉为翠茸(即软翠),追求奢华的人使用这种翠茸捻线织成贵重织物,比之孔雀衣更为珍贵。

图1.软翠与硬翠的分布位置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历代因皇室及上层社会对翠羽装饰艺术的推崇曾导致全国大肆捕杀翠鸟,以至于中国境内翠鸟数量锐减,在明清后已现绝迹之忧。一件色泽一致的点翠装饰品其用料之巨超出常人想象。1958年北京市文物局曾对出土的北京明代定陵两件皇后凤冠做过修复,据称每件凤冠需两百只翠鸟的软翠羽毛才可修复。而根据色泽筛选,每十余只翠鸟才可选取一、两只为上品,辑采一件凤冠当时用了一千余只翠鸟羽毛,由此可见,翠饰工艺在原料采集上的严谨程度。

二、点翠的工艺流程

点翠主要以头饰工艺制作为主,结合白芨、鹿胶、蜂蜜等天然材质,配以金银贵重金属制成饰品,在工序上由采集、剥皮与熟皮技术、选料与钉翠、辑翠与阴干等工艺流程构成。

1.翠羽的采集与筛选

翠鸟的采集为了不破坏翠羽的自然色彩,只能采用人工粘捕技术,捕鸟人剥皮与熟皮皆需要很熟练的手法与控制。有些时候,为了取得色彩最佳的效果,还以鲜活翠鸟羽毛为加工材料。同时工艺对“料”的筛选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由于单体翠鸟背部的软翠(翠茸)产量极少,需要匠工凭经验筛选色差与质地极相似的加以利用,一般来说,匠工会选用长度为3公分的翠茸为统一尺寸。而硬翠一般以10公分长度为常见(见图2)。这个长度标准,也基本是一只成熟蓝耳翠鸟的标准体毛长度。

图2.硬翠图片来源:笔者拍摄自点翠艺人张明玉工作室

2.点翠工艺的工具

辑翠所需的工具为优质细尖勾线笔若干只,不同宽窄的平刮刀若干,以及锋利的刀片与小镊子(见图3),另外就是牛角板一块以及所需的鹿胶或皮胶、骨胶等等。

图3.点翠用的镊子、细猪毛刷与平刮刀具图片来源:笔者拍摄自点翠艺人肖广春工作室

3.点翠的工艺流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辑”字用的极好,形象地说明了点翠工艺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即如何将单支呈扇形排列分散的翠茸排列整齐,又如何将多支羽毛规则地排列在一起。辑翠前先梳理优质翠羽,放置牛角板上用毛笔蘸以鹿胶或白芨、蜂蜜加以适当温水混合的胶料涂翠羽背面,以防单体翠茸的散落(见图4), 待干后以锋利平刮刀具 图4.以胶料订辑过的翠茸图片来源:笔者拍摄自点翠艺人肖广春工作室按适合型裁剪,并以毛笔或竹签头粘翠羽(匠工又常以自己唾液为辅助,点粘翠羽)放在已涂满骨胶或鹿胶的饰物之上,如此一排排地码上去,阴干(见图5), 再以微沾过水并已在手背上烤干的熟宣纸将点好的翠羽包起来,用拇指头尖处擀压,目的是使有重合部分及整体翠羽牢靠平实地与饰物本体结合。在辑翠的工序上,还有一项技术叫“刮青”,意为以玛瑙石30度角匀力刮擦翠羽,直至能将翠羽由绿色刮成蓝色,而这种蓝色不同于翠羽本身的蓝紫色,色彩极为艳丽。刮青需要匠工高超的手劲与经验,有些时候往往刮青后初现蓝色,但时间一长却会褪成原有绿色。

图5.放置翠羽于涂满白芨的胎底之上图片来源:笔者拍摄自点翠艺人肖广春工作室

点翠过程中关于翠羽的排序,除了色泽因素外,翠羽的排列要考虑胎体线条和主题的关系,如饰品开光处(所需填充处)为圆形,那么粘贴时往往要以向心圆秩序排列,以不破坏整体的造型美;如开光处是方形,那么要以上下轴为基准,纵向排列。异型则要根据整体造型加以把握。传统的点翠工艺严格遵循旧制,既不用现代强力胶水(会破坏翠的美观度和清洁度,故只采用鹿胶、皮胶、白芨等同翠羽一样的蛋白质材料做胶),也不会用其他原料替代(诸如鹦鹉等鸟类的羽毛)。就算是色泽稍差而制作起来相对容易的硬翠也被严格要求限制使用。而纹路清晰,色泽统一,方向秩序排列,胎与翠咬合致密等要点则是匠人所必须掌握的要点(见图6)。 如以织绣工艺论,简易的绣法是以辑好的翠羽平缝于图形之上,复杂的则是织羽穿插通经断纬,更是难得。

图6.点翠万寿蝠形头饰图片来源:笔者拍摄自点翠艺人肖广春工作室

三、 翠饰的审美

“斗草深宫玉槛前,春蒲如箭荇如钱。不知红药阑干曲,日暮何人落翠钿”这是宋代花蕊夫人的《宫词》,崔液《踏歌词》中有云:“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都是以翠饰赞美女性的诗句,也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对翠羽饰美的欣赏程度。唐宋时期,好美的女性不仅以金箔贴面,更常用云母片、翠鸟羽毛等来制作花靥,翠羽能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反溢出不同的色彩变化,从而以无以伦比的色泽感映衬女子饰以朱粉的面额或脸颊,冷暖相宜,体面相应,故而当时社会风俗备加推崇。而“点翠”同后期传入中国的烧蓝色彩相比,翠羽轻飘自然,色泽更显多变,又与发质相配,是以女性头饰上也都以点翠入钿为主流时尚,而权贵世家更是以翠羽饰衣为荣尊。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基于对翠羽色彩的喜爱还以“缂丝”工艺、利用富有绒质感的翠羽线织出花卉鸟兽题材的绘画式屏风面、指甲套、扇面等等加以装饰家居及服饰之中(见图7)。

从首饰工艺讲,一件优质的银钿或金钗完全可单独成品,但点翠工序无异于画龙点睛之笔,为艺术品价值的提升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一件平淡的金银饰会因点翠而产生色彩的变化和材质上的丰富,而使饰品具有审美和保值的双重优点。又则万绿丛中一点红,点翠艺术往往还与各色宝石搭配,更显饰品妖娆多彩及名贵。此外,点翠虽然是以蓝、绿色为主,但翠鸟身色还可分五种:白、红、褐、蓝、绿。色色是宝,如位于翠鸟身体下尾部分和两翼局部的褐色羽毛,往往被用于妆点于挂瓶或衣袖绦子边等装饰图案中。这些色彩羽毛的利用大大丰富的点翠艺术的色彩感。

图7.点翠人物屏风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四、翠饰所展现的文化属性

翡翠羽饰之珍首先在于其颜色,自然界中鸟羽夺目的天然色泽本是上佳的装饰用色。特别是翠鸟的羽毛,或蓝或绿(又以青蓝为上品),光泽度高,色泽感强,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青”指代东方,即太阳升起的方位。贡布里希曾说:“艺术发展的中心是再现,而两个边缘是象征和装饰。”作为承载信息的符号,所有的层面要素及其共组形态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符码化,使其物理形态成为符号形态,增生“能指”意义。[3](10)在早期的中国思想文化中,鸟类象征着具有与神灵沟通的精神状态,表示着创造、生命与精神的通道、升天的力量甚至是谷物的生长,羽毛通过事物关联性的接合形成了新的象征性意义媒介。当人们把羽毛制作成头饰、服饰,将羽毛的神异力量转移到自己的身体上时,可以看出这种表征的价值:在形成的“有意义的形式”的过程中,羽饰及其仪式行为成为可达到“王其羽舞,吉。”的快速路径:河姆渡一期彩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彩陶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文化类型等陶器上的冠羽鸟形纹样,都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现象,这些鲜明的发展序列,代表着这类信仰标识的延续、一种族群不断的自我认同与标示。较之早期的陶器纹饰与羽人形象,从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到主观意识的进化过程中,对自然所有物的简单膜拜到更深刻的喻意指代,羽饰从敬天示意的符号主体成为通过不同的艺术再造形式演变成单纯的饰美艺术,也成为翠羽装饰意义流变的本源。

五、点翠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翠羽装饰艺术至清代末期,广泛应用在花丝首饰行当、工艺摆件及梨园服饰行当中,像北京前门外廊房头条、二条、珠宝市,都是北京有名的翼作(金银翠花)一条街,著名的有协兴隆、名盛泰、宝兴斋、中源、宝华、全聚、宝兴、三聚源、宝兴隆等铺号。至今,北京、扬州、苏州等地仍遗存以制作点翠首饰而得名的街道名称,如“翠花街”等。中国辛亥革命后,传统封建制度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巨变,传统首饰及工艺品需求锐减,成为这一手工行业走向没落的开始。

20世纪60—80年代,点翠工艺曾一度焕发青春,成为出口国外的工艺拳头产品,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到了90年代初期,中国工美行业受多因素影响,销售下滑急剧,生产萎缩导致产业崩溃,该工艺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熟练掌握点翠工艺的工艺传承人寥寥无几,而传承人的工艺活动仅仅局限在古玩市场暗流下的“老活”修复等活动中。除了关于上述的表象因素外,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传统首饰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点翠工艺赖以存在的生存土壤缺乏补给。而自我国加入世界环保组织体系后,对野生禽类的保护措施直接影响到了传统点翠工艺的原材料供给来源。1990年后,中国又先后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翠鸟被正式评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明令禁止捕猎与贩卖贸易,从而在原料来源上限制了点翠工艺的生产与销售。在现实局面下,传承人的工艺活动受到极大的局限。

2011年,在笔者努力下,北京肖氏点翠艺人肖广春先生成功申报了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论证会上,专家们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将该工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笔者也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总体来说有三点:

1.解决好原材料问题

以翠鸟羽毛作为点翠工艺原材料是该工艺保持原真性的重要一环,而动物保护与传统手工艺保护之间的矛盾可参考我国针对象牙雕刻艺术保护蓝本(我国为象牙艺术的传承需要,不定期的通过世界动物保护机构少量收购非洲已追究法律责任的象牙原材料,如2002年北京象牙厂获得国家供料18吨,基本保证了其工艺活动的有效开展)。以此为例,可做翠鸟原材料的相关参考。据悉南方已有人人工繁殖翠鸟,虽然经验不是很成熟,但可以作为一种取材的实验方式加以推广。

2.传承人的保障问题

传承人是传统工艺活动的主体,按照非遗保护相关规定给予传承人经济上的一定支持,并通过相关机构开办传统工艺传袭班等方式普及传统工艺文化知识。从市场需求上看,虽然传统首饰市场已淡出我们的视野,但一些博物馆、古玩市场对点翠的需求还是存在的,只不过过去因为相关法规政策的问题使这个行业处在灰色地带,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指定某金银器制造厂生产的仿古金瓯永固杯,据知销量非常好,但有一个问题,乾隆时期的金瓯永固杯真品上面是覆盖一层点翠装饰的,但就是因为翠鸟材料的来源问题,仿制工作只能舍弃这一工艺环节。如果在材料来源上是合法渠道的话,这样的需求是非常多的。

3.羽饰艺术的文化推广

中国的羽饰艺术不单单有点翠,还有湖州的鹅羽伞制作工艺、广西的羽绘工艺等等,但比较来说,在品质的提升与市场营销方面都做的不够,如在法国,香奈儿旗下有七个传统手工坊,其中Lemarié“装饰羽毛工作坊”专门生产与香奈儿配套的服饰配件,在高端定位的包装下,成为现代奢华艺术品的新标尺。西方发达国家财团资助传统工艺服务于现代生活的做法,很值得我们的一些非遗项目学习。

Folk Tradition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

——Case Study of Kingfisher Blue Art

HAN Cheng

(The Advertizing College of BeijingUnionUniversity, Beijing 102200)

Abstract: The Kingfisher Blue Art in China is known as its wide spread range, long history, and its unique craft characteristics. It is regarded as the treasures of the feather decoration art in the world culture.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culture and lifestyle today, Kingfisher Blue Art is disappearing from the public. Thus the deep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Kingfisher Blue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his paper elaborates Kingfisher Blue Art in the aim of a deep research by a stereo dimensions: History of decorative Kingfisher Blue, technology, aesthetics aspects, and its handicraft heritage.

Keywords: China; Feather Decorations Art; Kingfisher Blue Art; Decorative Aesthetic; Handicraft Heritage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