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6期目录
专题
“广西是个好地方——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艺术史【栏目主持人:林木】
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家传记史料
韩 鼎:《考古图》《重修宣和博古图》的青铜器纹饰研究
艾 姝:司徒乔的选择:《空室鬼影图》研究
艺术理论与批评【栏目主持人:常宁生】
孔维强:理据与耦合:图像研究的内部方面和外部方面
艺术人类学与民族艺术【栏目主持人:李修建】
石庆秘:从宗教信仰与法器设计辨析宕昌藏族的“泛羌性”特征
张犇张曦元: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
艺术考古与宗教艺术【栏目主持人:汪小洋】
何志国:早期纪年金铜观世音造像类型研究
陈 轩:四川东汉墓门画像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与创新【栏目主持人:邹其昌】
詹 嘉:中国陶瓷餐具对日本餐饮文化的影响
音乐与舞蹈(音乐图像学专题)【栏目主持人:郭威】
李荣有:中国音乐图像学的第二个春天
高兴车新春:中国的音乐图像学研究及其发展前景
姚 丹: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中国城市音乐文化研究
精彩预览:
艺术史【栏目主持人:林木】
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家传记史料
张小庄(博士,天津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笔记、日记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史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的学术界,笔记与日记的史料价值已日益受到重视。笔记、日记的内容虽丰富,但亦因系随笔所记而杂、散,有的还是潦草的稿本,直接使用较为不便,因此要想利用好它们,整理的工作又需先行。关于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家传记类史料,从资料来源而言,可分为“亲历亲闻的传记史料”“遗闻轶事类传记史料”与“转录前人的传记史料”三种类型。这些整理出来的资料,内容颇为丰富,其数量远远超过了正史中相关书家传记类史料的记载。研究书法史(尤其是清代书法史)者,必须得重视这些史料的文献价值。
《考古图》《重修宣和博古图》的青铜器纹饰研究
韩鼎(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考古图》和《重修宣和博古图》奠定了青铜器纹饰研究的基础,开创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并在纹饰定名、按纹饰对青铜器命名及分类、纹饰意义分析、依据纹饰断代、创立“标准器断代法”雏形、探索纹饰与器物功能的关系、探索纹饰的组合意义以及分析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切实推进了青铜器纹饰研究的发展。
司徒乔的选择:《空室鬼影图》研究
艾 姝(博士,天津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摘要:司徒乔毕生的创作都浸润在现实主义时代潮流中,但他于1946年创作的《空室鬼影图》却带有超现实的意味。它显示出司徒乔多层面的努力:将宗教图像与世俗题材融合,为社会现实注入深层的象征意义;将“活骷髅”赋予诸多社会信息并将其“角色化”,从而对社会现实作出批判与反思;通过对传统水墨和水彩画法的整合、对竹笔的改良运用,尝试改造民族艺术。司徒乔不懈探索,发展出与时代背景和生活状况相适应的艺术观念与形式,使这件作品折射出抗日战争结束伊始社会底层民众的境遇、饥荒横行的历史现实及社会文化潮流的动态。
艺术理论与批评【栏目主持人:常宁生】
理据与耦合:图像研究的内部方面和外部方面
孔维强(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要:形式主义文论着手从目标侧将研究范围划分做内外划分,而结构本体理论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差异关系与转换关系,外部整体依然充当语用条件。图像研究兼及外部与内部,决定于整合性和分析性两种不同的逻辑指向的理据耦合,其分析单位的内涵扩展与外部研究后行程序之间的关联方法及其语用增益有待更为积极的理解。
艺术人类学与民族艺术【栏目主持人:李修建】
民间技艺传承方式“参师”的艺术人类学价值阐释
石庆秘(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民间技艺的传承方式一般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参师、舀学、自学等基本形式。“参师”是民间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即便是家传或者有师承关系的技艺拥有者,都有过参师学艺的经历。与家传和师传相比,“参师”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途径,扩展了技艺的范围,提升了技艺的品质,体现了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创新精神。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参师”还具有文化传播、认知教育、社会文化认同、审美建构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从宗教信仰与法器设计辨析岩昌藏族的“范羌性”特征
张犇(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曦元
摘要: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产物,而并非天然的事实,它最终还是与社会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宕昌地处东部汉文化与西部藏文化的交界地带,其文化不断重构,杂糅了芜杂的他文化特征,其宗教也因受藏、羌、汉等文化的影响,难以用某种明确的宗教流派来界定。在如今的宕昌藏族宗教中,“泛羌性”特征仍有一定的体现。所谓“泛羌性”,指宕昌藏族中某些藏文化特征不纯粹、具有一定的羌文化特点,但又非典型羌文化的文化形式。但同时,它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泛汉性”和“泛藏性”特征。
艺术考古与宗教艺术【栏目主持人:汪小洋】
早期纪年金铜观世音造像类型研究
何志国(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早期纪年金铜观世音像大约从5世纪70年代兴起,以莲花手观世音造像为代表(A、B、C三型);6世纪初,模仿佛陀施无畏和与愿印说法形象的观世音造型开始出现(D、E、F三型);到北魏晚期(507~534年),说法的观世音形象的类型和数量超过莲花手观世音像;到北周、北齐时期(551~580年),说法印观世音像取代了莲花手观世音像,并且开始出现、流行以观世音为主尊,两侧胁侍菩萨夹侍一铺三尊,甚至一铺多尊的观世音造像(观世音三尊A、B两型)。姚秦鸠摩罗什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婆娑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等记载,为观世音形象由5世纪后半流行莲花手,到6世纪变化为施无畏印和与愿印的佛典依据。6世纪不少民众把观世音视为佛,是金铜观世音像施无畏和与愿印流行的现实原因。
四川东汉墓门画像研究
陈 轩(博士,故宫博物院科研处馆员)
摘要:四川东汉时期的墓门画像为我们研究墓门在墓葬建筑中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墓门的门扉、门楣和门柱画像内容各有相对侧重的主题,又共同使墓门成为在葬礼和祭祀仪式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建筑结构。墓门有以下几个重要功能。第一,墓门是家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墓葬建筑与实际住宅建筑之间的联系。第二,墓门是墓主人家族实现世代交替的重要场所。墓门画像寄托了对墓主人家族世代繁衍、香火兴旺的祝愿。第三,墓门是举行葬礼和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墓中的多重墓门进一步引导丧葬仪式有序进行。第四,墓门是墓外世界与死后仙境的重要分界线。墓门画像寄托了墓主人对于死后升仙的强烈愿望。
艺术设计研究与创新【栏目主持人:邹其昌】
中国陶瓷餐具对日本餐饮文化的影响
詹 嘉(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中国陶瓷餐饮器具对日本饮食文化有着深厚影响。从飞鸟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陶瓷吸收了中国青瓷、青花瓷、彩绘瓷等工艺技术,生产出适应大和民族饮食习惯的餐具。与此同时,日本餐饮受中国餐饮文化影响,注重食材与食器的和谐搭配,突出陶瓷色彩和造型,形成了大和民族独有的餐饮文化。
音乐与舞蹈【栏目主持人:郭威】
中国音乐图像学的第二个春天
李荣有(浙江音乐学院艺术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从我国图像文化传统的衍进发展、现代图像文化体系重构和全球性学术文化发展走向等三个维度来看,中国音乐图像学都可谓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第二个春天”的美好愿景中,珍视我国历史悠久的图像文化传统和实证研究学术体系,吸纳融入西方现代图像学的异质理念和方法,推动促使传统艺术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是三个关键性环节。
中国的音乐图像学研究及其发展前景
高兴(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车新春
摘要:音乐图像学是20世纪产生的新兴学科,它与音乐文献学、音乐考古学密切配合,成为音乐史研究的三大有力支柱,在音乐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的音乐图像学研究在借鉴国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民族学理体系,在研究观念上具开放性,在研究课题上具广博性,在研究方法上具综合性。
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中国城市音乐文化研究
姚 丹(博士,泰州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摘要:音乐艺术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传统的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和通俗的流行音乐几大类。古典音乐作为传统的音乐学研究范畴,向来受到音乐研究界的重视。音乐人类学长期专注于农村或异域的民族民间音乐,而忽视城市。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音乐人类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探究包括西方社会在内的各类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和思考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文化本质层面上,同时,音乐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范围也不应再是狭义的偏僻边缘的乡村部落,而应当扩展到更广泛的整个人类音乐活动场景,这无疑包括了我们身边的城市音乐文化的内容,由此而派生的城市音乐文化学被称作“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