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的凉山彝绣图形设计与创新实践
作者:杨蓓 张婉玉 钟玮 发表刊物:《丝绸》第57卷第3期
摘要: 以符号学与设计学为研究背景,针对凉山彝绣的创新设计过程进行符号学思维推演,通过彝绣图形的设计创新及在服装中的应用,探索与现代服饰设计共融的发展空间。采取文献与实物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并行的方法,通过彝绣的图案结构、纹样题材与构图格局等方面元素挖掘,对彝绣的符号构成进行梳理,建立解读模型与设计流程,经设计论证凉山彝绣自身具备符号象征的特性和设计产物的本质。研究表明,彝绣符号“能指与所指”架构具备成为彝绣设计创新的理论支持及服饰产品设计应用的条件,运用符号学的观点与方法可以为凉山彝绣的资源开发及设计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 凉山彝绣;图案结构;纹样题材;符号学;少数民族文化
凉山是中国彝族主要集聚地,因为民族聚集地区的封闭 性,其服饰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服装形制、传统工艺和纹 样图案等几乎得以完整保留,特别是彝族的刺绣,因其独特的 纹样图案构成和承载的古老民族文化、细腻丰富的情感底蕴 成为本民族的代表特色之一,并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凉山彝族大致分为以诺、圣扎和所地三个方言 区,因为地域、生态、语言的不同其服饰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但 在刺绣的表现和象征寓意等却出现共融和相似性,承载着彝 族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神话史诗,被称为“动态的历史”和“有形的史书”。当下,针对彝绣的研究几乎都是糅合在彝族服饰的综合领域,而针对刺绣的研究,或聚焦于图形种类与针法、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方面的梳理,或从服饰美学、民间工艺、艺术学、民俗学的视角探析凉山彝绣所隐藏的历史文 化。但从彝绣的符号特性入手,进行设计创新、元素提取转化 并实践应用的,涉及甚少。基于此,本文从符号学切入,通过 资料整理、实际拍摄、设计转化,以设计的视角对凉山彝绣的 图样、文化构成进行梳理解读,探析彝绣符号的不同组成,并 通过解构、重组等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刺绣图案的整合,思考与服装设计结合的发展空间,挖掘彝绣有章可循的规律,探求创新价值和传承路径。
1 符号学视角下的彝绣解读
1.1 符号学的应用理论依据
符号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映射与物质存在的载体,只有精神意义的存在,才能够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信息传递和流通。符号学最早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ssure) 提出,他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符号包含“能指”与“所指”部分,即表达层面的物象———符号的“形”和被指事物的内涵意义———符号的“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由物理性的语构和精神性的语义两部分关联组成,只有两者结合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号。在符号学与设计学的交叉融合中又将符号学的概念进行外延,形成设计符号学,概念为将已存在的符号形象进行创造和构建,形成新的符号图像体系,并通过新的符号体系建立与受众群体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基于符号学的彝绣设计研究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感性元素,并进行符号组合再造。通过对设计元素、设计手段等符号的加工与整合,衍生出新的能够被受众接受并认识的新符号,而产生的新符号则在“能指”的基础上具备更深层次、更细腻而丰富的“所指”。
1. 2 符号学视角下彝绣的设计解读
从符号学的构成角度探析凉山彝绣,具备符号能指的二元性,即彝绣的图形本体表现的基本要素( 纹、构、色、质等) 综合展现的机能意义和其在特定的语境下呈现的内涵、文化信息和历史典故等象征意义。不仅为当地族人进行身体美化、 服装装饰提供了充实的“悦目”形式要素,同时为他们满足文化承载、诉求祈福等文化需求而提供了“赏心”的意义要素,两者共同形成凉山彝绣的符号学特征。对彝绣符号的研究可以将其背后的隐性语义进行显性手段的表达,既可以帮助设计者理解也能够通过设计产品进行文化基因的传承, 因此凉山彝绣兼具符号象征的特性和设计产物的本质,具备符号学的设计研究价值。
2.凉山彝绣的符号整理与提取
2. 1 凉山彝绣符号的题材与造型
凉山彝族刺绣是一种可以被感知的视觉语言符号。题材非常丰富,大多来源于风俗文化、自然崇拜与生活题材,现将这些图纹分为四大类,一是以大自然为主题图案有:日月星辰、 山川水纹、云彩纹、彩虹纹等;二是以动物为主题图案有:鸡冠纹、牛眼纹、羊角纹、牛角纹、马牙纹等;三是以植物为主题图案有:各种花蕾纹、嶡草纹、瓜子纹等;四是以生活器物或崇拜敬仰所衍生的几何图形有:火镰纹、漩涡纹、窗格纹、土司印章纹等。这些图形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社会习俗、文化宗教、艺术意识甚至他们的哲学生活观念, 是历史与文化底蕴在传承、演化过程中传递其深层的精神内涵, 具有精神诉求和物质表征相交融的特性,并通过自身系统将隐形抽象化的意义实物化为纹样,是极度凝聚的符号形式.
2. 2 凉山彝绣图形符号的结构布局
凉山彝绣的图形结构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存在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与满地纹样的构图形态,多用在头 帕、花帽、衣领、衣襟、下摆、袖口、胸襟、围腰、裹背、裤脚、裙边、三角包等各类服饰用品中。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及少量的单独纹样大多应用在彝族女性、男性的服装上,而适合纹样和满地纹样却大多出现在彝族人的头帕、帽子、三角包、围腰等服饰上。昭觉女性在外穿的半袖罩衣上从领口一直延续到右衽门襟的二方连续漩涡纹,右衽长衫下摆的连续火镰纹 及袖口条带装饰和连续火镰纹的排列,反而在服装正面、背面的中心位置大量留白,以服装的本色———黑色为主,这样的构图形式使得服装看起来大方朴素而又不失雍容华贵.彝族的童帽,无论是他们的鸡冠帽、鸡公帽、虎帽都是运用适 合纹样和满地纹样的构图方式进行装饰。在彝族女子装饰百褶裙的三角形荷包和儿童用的背被上,则会用满地纹或单 独纹样的方式进行表面贴布绣。
昭觉女性着装图及外衫平面展开Fig
凉山美姑、普格彝族儿童帽子上的满地纹样结构
昭觉女性挂包和越西婴儿背被上的适合纹样结构图形
3、凉山彝绣的图形符号学设计流程构建与设计创新
3. 1 凉山彝绣图形设计的符号及设计方法构建
对凉山彝绣设计的符号组合过程就是将传统彝绣的图形符号进行转化,在保留其符号原有的意义与内涵的同时,进行形象结构的重组与变化,获得现代风貌的全新表现。对彝绣进行设计创新,需要理解彝绣的各种要素,深刻认知其符号的意义,并对当下的时代特征、审美倾向有清晰的判断,从形式、 内涵到精神层面,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
进行彝绣符号提取的创新设计有两个方向:一个思路是不改变提取符号的所指语义,对彝绣符号“能指”的直接应用, 包括仿制、复制法和以现代设计审美为依据的继承设计法。仿制和复制法是将彝绣图案的绣片直接转移到服装上,对彝绣的纹、色、构、质所表现的形式要素仅做载体和尺寸的变化; 以现代设计审美为依据的继承设计法,是以符号的能指构成为基本元素进行继承设计,根据载体的材质、审美效果和实用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运用归纳、解构、重组、变形、分解、 夸张等设计手段进行图形表象改变,达到设计更迭。这个设计方向的思路特点是提取彝绣符号的能指特征进行设计创新,其承载的所指语义不发生任何改变,仅做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传达。
第二个方向是发掘符号的“所指”层面,通过对提取彝绣 符号所指语义的深度研究,转移到提取符号能指层面的具体 设计改变。设计作品既有符号所指表象的图形变化,也承载 彝绣背负的隐性语义的时代延伸,强调设计的内涵与符号语 义融合的创新设计( 图 5)。基于符号学的分析方法,笔者运用二元符号分析法对设计主体进行符号解析,通过“形———义”的文化来源、图形关联及设计的应用形成符号学理论背景 的设计方案,并通过设计案例论证符号学视角下进行凉山彝 绣图形设计创新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