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方李莉:《梭戛日记——一个女人类学家在苗寨的考察》

[日期:2010-05-10] 来源:本站  作者: [字体: ]

 

梭嘎日记

目 录

引 子 …………………………………………………………………………… 1

2005年夏天第一次考察 ………………………………………………………… 7

8月20日 星期日 雨 ………………………………………… 7

艰辛的开端/7

8月21日 星期一 雨 ………………………………………… 8

寨子里的背包族/8

寨子里的女人们/10

8月22日 星期二 阴转雨 …………………………………… 14

寨子里最早出外打工的人/14

寨子里的“弥拉”熊金祥/16

和熊金祥一起找草药/21

8月23日 星期三 阴 ………………………………………… 22

高兴寨的第一个大学生——熊光禄/22

8月24日 星期四 雨 ………………………………………… 24

寨子里有过“寨老”吗?/24

8月25日 星期五 晴 ………………………………………… 26

进寨子采购/26

王大秀的爱情/27

8月26日 星期六 阴 ………………………………………… 29

寨子里打工的人/29

教育的振兴/31

“寨老”杨朝忠/32

我们的研究方法/35

8月27日 星期日 阴 ………………………………………… 37

“父母官”的视察与谈话/37

讨论我们的工作/40

陇戛寨的生活/41

长角苗的姑娘们/43

外来的客人与小学生/46

8月28日 星期一 阴 ………………………………………… 48

寨子里流行“拄拐棍”/48

长角苗的“打嘎”与宇宙观/49

8月29日 星期二 晴 ………………………………………… 54

长角苗的神话世界/54

寨子里每年的祭山仪式/55

陇戛寨的扶贫点滴/58

8月30日 星期三 ……………………………………………… 59

生态博物馆/59

生态博物馆的“毛大哥”/62

8月31日 星期四 ……………………………………………… 64

陇戛寨的第一个中专生——杨光亮/64

小叶眼中的长角苗人/68

9月1日  星期五 ……………………………………………… 70

陇戛寨的生活器具/70

小学教师——沙云伍/74

熊金祥的家庭生活与爱情/78

跳花坡/82

2006年春天第二次考察 ……………………………………………………… 84

2月6日  星期一 晴 ………………………………………… 84

重回故地/84

荷兰来的小伙子——鲁本/85

考察的第一次讨论/86

“走寨”的年青人/87

跳花坡的场地可以改变吗?/89

2月7日  星期二 阴 ………………………………………… 91

博物馆的胜利/91

长角苗跳花节/92

跳花场上的见闻/96

2月8日  星期三 阴 ………………………………………… 99

进寨子考察/99

从新寨村来的姑娘/100

寨子里的外出打工者/101

读书的理想仍然是为了出门打工吗?/106

2月9日  星期四 阴 ………………………………………… 108

高兴寨的“祭宗”熊光全/108

挖煤工的无奈/109

长角苗熊家的来历/112

熊光全唱的酒令歌/114

2月10日 星期五 阴 ………………………………………… 115

高兴村村长王兴洪/115

寨子里的退休工人熊玉方/117

“弥拉”熊玉安的巫术/118

寨民对弥拉的看法/125

2月11日 星期六 阴 ………………………………………… 127

苗寨人的时间概念/127

寨子里的男人们/128

站在路边唱的送客歌/130

2月12日 星期日 阴 ………………………………………… 131

寨子里的能人杨学富夫妇/131

杨朝忠家的祭祖/136

“祭宗”/138

2月13日 星期一 阴 ………………………………………… 139

安柱的葬礼/139

杨天星和他的儿女们/142

葬礼仪式中的“指路”和“松丹”/143

在熊光禄的舅舅家聊天/144

“箐苗”与“长角苗”/146

汉族人眼里的长角苗人/149

葬礼中的“开路”仪式/150

丧事中的“总管”/154

2月14日 星期二 晴 ………………………………………… 156

杨忠敏的妻子王兴芬/156

为死者建造“嘎房”/157

参加葬礼的客人们/158

死者未成年的儿子/161

2月15日 星期三 晴 ………………………………………… 162

葬礼中的“打嘎”仪式/162

2月16日 星期四 阴 ………………………………………… 169

妇女们服饰上的纹饰符号/169

生活中的艺术/171

商讨下一步的工作计划/173

2月17日 星期五 雨加雪 …………………………………… 177

寨子里的茅草房/177

生活在周边的布依族和彝族/179

布依族的“先生”/181

2月18日 星期六 阴 ………………………………………… 184

高兴寨的丧事/184

“松丹”与打工者/186

2月19日 星期日 阴 ………………………………………… 188

安柱开路仪式歌/188

2月20日 星期一 阴 ………………………………………… 190

高兴寨的“嘎房”/190

生态博物馆与当地人的生活/191

渴望改变的长角苗姑娘/195

2月21日 星期二 阴 ………………………………………… 196

梭戛的金家地主/196

长角苗曾经有过的森林生活/198

考察中的艰苦生活/200

2月22日 星期三 阴 ………………………………………… 201

录像带比书更受欢迎/201

一夜漆黑,一夜折腾/202

2月23日 星期四 阴有大雾 ………………………………… 203

到高兴寨参加“打嘎”仪式/203

布依族客人/207

2月24日 星期五 阴 ………………………………………… 208

整理录音,翻译开路歌/208

王兴洪的现代观念/209

2月25日 星期六 晴 ………………………………………… 212

“嘎房”与墓地/212

苗族人的文字/215

苗寨人眼中的时尚与美/216

这里苗族人为什么不穿棉衣?/218

有待改进的不良习俗/218

2月26日 星期日 阴 ………………………………………… 219

弥拉的“阴师”们/219

王大秀家的“宝物”/220

“弥拉”王洪祥/223

“打嘎”中的开销与规则/227

上厕所成了一种奢侈/229

2月27日 星期一 阴 ………………………………………… 229

长角苗曾经是一个渔猎民族吗?/229

和当地政府官员的接洽/231

2月28日 星期二 阴 ………………………………………… 235

再造传统的生活情景/235

杰斯特龙先生和苏东海先生的理想能实现吗?/238

3月1日  星期三 阴 ………………………………………… 242

重归故里/242

3月2日  星期四 晴 ………………………………………… 245

突然回京/245

3月6日  星期一 晴 ………………………………………… 246

出租司机眼里的生态博物馆/246

苗寨的歌/246

3月7日  星期二 晴 ………………………………………… 248

搬新房与祭祖/248

“开路”人熊开安/249

苗寨人通往灵界的路/250

逐渐被汉化的习俗/256

乡里宋书记的牢骚/258

与电视台拍片人聊对寨子的感受/259

3月8日  星期三 晴 ………………………………………… 263

和杨洪祥一家去栽洋芋/263

苗寨人的文化观念/264

歌手熊国武/265

3月9日  星期四 晴 ………………………………………… 267

王洪祥的巫术/267

熊玉安在杨得学家做弥拉/270

3月10日 星期五 晴 ………………………………………… 276

苗寨人的体质与平均年龄/276

苗寨人的文化生活/278

3月11日 星期六 晴 ………………………………………… 282

赶梭戛场/282

沙老师教师生涯的结束/284

3月12日 星期日 阴 ………………………………………… 286

请熊金祥做巫术/286

3月13日 星期一 阴 ………………………………………… 289

亲历苗族人的巫术/289

寨子里的逸夫小学/294

3月14日 星期二 阴 ………………………………………… 297

与当地政府官员及学者的讨论/297

3月15日 星期三 阴 ………………………………………… 299

到腊雍的张围寻找长角苗的故乡/299

3月16日 星期四 晴 ………………………………………… 304

苗族中的基督教徒/304

3月17日 星期五 晴 ………………………………………… 306

参加六盘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成立大会/306

 

后 记 ………………………………………………………………………… 309

后 记

 

 

 

 

 

日记写完了,算算竟然有三十多万字,因为我们是集体考察,有关这一族群的完整的文化记录,我们还有一本正式的考察报告,注重的是更全面和更抽象的理论分析。我想这是两本互为补充的人类学田野著作。考察报告侧重的是有关长角苗记录与文化各个方面的研究,日记侧重的是我个人的考察过程及感受。在考察报告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抽象的长角苗文化的本身,在日记中则有着众多的具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在考察中帮助过我们并为我们提供过种种考察线索的报道人,也是我的观察对象。是他们教会我认识这一我以前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文化,也是他们告诉了我许多关于当地的各种知识,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这本日记。

我虽然已离开贵州了,离开梭戛了,我甚至没有把握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去那个山里的寨子,但我在那个寨子里度过的日子,恐怕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它已经融入我的血液和灵魂。那里善良淳朴的人们,我会一直怀念他们,怀念和他们结下的友谊,怀念他们给予我的种种帮助,包括他们蘸着辣椒面吃的洋芋、滚烫的腊肉火锅、下饭的酸汤、用剁辣椒炒得香香的腊肉等等,还有他们那略带忧伤的歌,那些在葬礼中头上戴着长角的妇女们的哀痛,还有他们忧伤的充满诗意的指路仪式,更有他们独特的服饰、美丽的传说。我一直在那里寻找着艺术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寻找着艺术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在那里,我发现艺术是稀薄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有时我甚至觉得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他们所有的表述都是一种艺术的方式,本能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方式远远地超过了逻辑的、理性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在他们身上我才看到了一种更接近于自然的质朴。本来按人类学的惯例,我将书中的真实地名与人名都隐去了,但临到正式出版时,我还是决定用真实的地名与人名,因为我希望读者们知道我写的是生活中的真实,其中的那些善良的、美好的人们,也需要大家去真正地认识他们,而不仅仅把他们当成是学术中的一些符号,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尊严与地位,让历史永远地记住他们。当然,给予我的挑战就是我的描述必须是不掺假的真实,而且由于涉及的人很多,我没法知道是否每个人都同意我把他们的生活发表出来,如果在写作中给其中的某个人带来不便的话,请多多原谅。在这里我要感谢这些帮助过我的人们:

我一个个地数着他们的名字:王大秀、杨学富、王兴洪、熊国武、熊国进、杨朝忠、熊金祥、熊玉安、熊玉文、熊玉方、熊朝进、熊进全、熊华艳、杨得学、王宏、熊开安、杨忠敏、王洪祥、熊金亮、熊光亮、杨光等等。他们都是我曾经访谈过的、非常熟悉的人。我在此谢谢他们,不仅是他们,还有许多我没记住名字的人。

当然,我更要感谢的还有熊光禄,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的考察肯定要大打折扣。还有苏东海先生,他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学者,回到北京后我们还多次和他交流。是他邀请我参加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国际会议,通过那次会议我学习到不少东西,也正是通过那次会议的机缘,才有了对梭戛的考察,也才有了这本日记和我们的考察报告。还要感谢胡朝相先生,我第一次到梭戛考察,带着脚伤,是他用车子到机场接送我,找医生帮我治脚,还有同去的张诗莲局长,一直把我从贵阳送到梭戛,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和迎送,我们的工作不会如此的顺利。还要感谢生态博物馆的每一个人,徐美陵馆长、牟绪辉馆长、小叶、小郭、毛大哥、毛大嫂,考察期间我们得到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帮助。

跟我们联系密切的还有当地的领导及有关的工作人员,如一直给予我们工作支持的梭戛乡宋书记,梭戛乡卫生院的刘毅医生,村医务所的索医生。还有六枝特区的李区长以及其他的区领导,区地方志、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等,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几乎无法开展工作。还有六盘水市的有关方面的领导,如文化局郑学群局长,民族宗教事务局杨局长,还有市委辛书记,原市委的管书记等,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郑局长,多次到山上去看我们,在六枝特区为我们举办座谈会,还把我们接到六盘水市和当地的领导及学者交流。

细细检讨起来,我们的工作是在众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支持帮助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长角苗的文化及生活,并帮助梭戛生态博物馆走向一条良性发展之路。我不知道我们的写作和研究有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总之我们是尽力而为了,为得如何只有靠读者们来评价。

我还要感谢的是我们一起去考察的课题组的崔宪老师,杨秀博士,还有我带的三位研究生:安丽哲、吴昶、孟凡行,是他们的努力工作才使得我的这本日记更有价值,其中的一部分照片是由他们拍摄和提供的。还有在梭戛的日子由于我的脚有伤,一直都是他们帮助我照顾我,没有他们,这项工作是无法完成的。还有付京华老师,她是我们课题组的秘书,虽然她没有和我们一起去梭戛,但我们每次下去考察的物品都是她为我们购买和准备的,还有我们办公室的张登峰,他和付京华老师一起成为我们后勤工作的强大力量。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丈夫朱乐耕,他总是我事业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为了工作,好几次春节我都不在家。有一年的春节还是他陪我在陕北度过的,我要考察春节期间陕北的民间艺术,一个人去他不放心,和我一起走了半个多月,并帮助我摄影和摄像。还有我的儿子朱阳,他在英国的伦敦大学学艺术,我们没有专职的摄影师,他利用假期和我们一起在贵州待了一个月,为我们摄影,在我们的许多照片中,都有他的一部分辛勤劳动。

最后我还要感谢和深深怀念的是费孝通先生,他是我们这个课题的倡导者和指导者,他虽然逝世了,但他给予我的教诲是我终身难忘的,我谨以我勤奋的工作来纪念他和报答他,并继续他未竟的事业。我还要感谢刘丰先生,在这本日记的编辑和修改过程中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正是因为他这本日记才能完善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感谢版面设计孙江宁先生,他不厌其烦地为我修改日记的版式设计,为书籍的设计完善做了许多的工作。

 

 

 

方李莉

2008年夏于北京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