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锦屏文书:穿越五百年

[日期:2010-12-14]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作者:龙令洌 吴育瑞 [字体: ]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祖先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追根溯源,一种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住了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发展并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然而,在乡村城市化、城市趋同化的演进中,许多历史遗存正在悄然逝去。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

我省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展示着贵州的多彩与富丽。荔波申遗成功、赤水丹霞又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锦屏文书作为研究清水江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类学依据以及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档案史料,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历史文献。它的发现,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反响的同时,也令贵州人申遗的心旌,再次摇动。国内外专家慕名探奇,牛津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柯大卫断言锦屏文书“完全有基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国务委员陈至立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对锦屏文书的征集保护与研究开发作出重要批示,县里也把锦屏文书的抢救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我们真诚地期待:在各方努力下,锦屏文书一定会大放异彩!

历史文物的发现,总会开掘一段存封的历史,展示一段时期的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锦屏文书”的发现,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封建契约文书和缺少反映林业生产关系的历史文献都获得了证实。专家认为,锦屏文书材料为研究清水江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直接的历史人类学依据。在已获得的历史资料中,历史文书资料相对贫乏,“锦屏文书”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

抢救与保护

1960年4月,锦屏县档案局组织少数民族档案征集工作小组到亮江流域和清水江流域的一些村寨进行民间契约调查摸底,这是我省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征集契约档案。

同年8月,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杨有赓等人到锦屏县的平敖、文斗两个生产大队进行契约文书调查研究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有赓教授先后多次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国立亚非语言研究所唐立、武内房司等学者到锦屏县进行考察研究。他们3人利用搜集的契约文书主编了《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3卷,由东京外国语大学出版发行,由此在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研究“锦屏文书”的强风。

“锦屏文书”是指以贵州省锦屏县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侗族人民长期从事以农林生产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关系历史面貌的原始记录。是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璀璨篇章。文书是以锦屏林业契约为主要内容反映当地林业与苗、侗族人民生存、发展等社会关系的原始记载,是这一地区当时地方经济、社会生活的缩影,种类多,内容丰富,总数达30余万件,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碑铭、古歌、传说、文艺(学)作品以及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具、民族服饰、房屋装饰构件、民间工艺品等实物原始记录,总数可达40余万件,其中锦屏县就保存有10余万件。这些真实反映当地及周边区域社会生活和历史面貌的珍贵历史记录,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是反映明、清时期苗、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最真实的实物史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已列入国家重点档案范围进行抢救和保护。

历史的见证

位于贵州东南部清水江畔的锦屏,素有“南方林区皇冠上的明珠”、“绿色抒情诗”之美称,漫山遍野的杉木林随处可见,更有数万份历经天灾人祸而保存下来,反映“苗疆”社会500年人工营林史的“活化石”——山林契约文书,引起海内外关注。

锦屏文书,见证了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少数地区林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


聚居清水江畔的苗侗人民“开坎砌田,挖山栽杉”,创造了我国南方著名林区的锦屏500年人工种杉历史,孕育了“杉木之乡”辉煌的木材时代和清水江悠久的木商文化。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为围剿婆洞林宽侗苗族农民起义,派官军溯沅江而上进入锦屏境内,被“丛林密茂,古木阴稠,虎豹踞为巢,日月穿不透”的“深山箐野”之景象所震撼,锦屏盛产优质杉木的信息得以传到华中、华东地区。加上锦屏境内水系发达,全部水系汇入清水江、入沅江、进洞庭、奔长江,木材水运极为方便,早在四五百年前,锦屏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木材市场。

明正德九年(1514年)朝廷修乾清宫、坤宁宫,层层派出要员到湖广、川、黔等省,深入锦屏县内采集“皇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湖南木商进入县内卦治、王寨(今锦屏县城)、茅坪采购木材;清雍正五年(1727年)贵州巡抚广泗在王寨设弹压局,武装征收木材流通税;雍正七年(1729年)在卦治、王寨茅坪三寨正式设立木市,管理清水江一带的木政,史称“内三江”,和天柱岔处等“外三江”演绎了200多年的“当江”、“争江”斗争,直至御状惊动嘉庆皇帝。嘉庆二年春立在卦治村老码头对岸的《奕世永遵》,将历史隽刻在江边巨石上,并不因卦治电站蓄水沉没湖中而被世人遗忘。曾经见证林商文化繁盛的卦治村,在侗语中的含意就是“订立契约的地方”,至今文斗的一处山坳仍叫“皇木坳”。

上世纪60年代,在河口韶霭村发现《皇木案》的手抄本,让世人还能幸运地阅览到明清两朝与湖广、贵州征派“皇木”的各种请示、报告及批文。“月亮阶,青石台,姚家窨子成排排。一渡两江三上岸,金银如浪滚滚来。”关于锦屏木商首富姚百万的歌谣与传奇故事,至今在锦屏及剑河一带地区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从明到清,朝廷在锦屏开设“木市”、广征“皇木”兴修皇宫圣殿。“民木商”也大量涌入,吸引本地大量的侗、苗族人民和来自江南、华东等地的汉族人民在锦屏从事木材贸易和人工造林、管林工作。“皇木”、“民木”贸易兴起、繁荣,“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黔南识略》),木材贸易空前繁荣。从明代中期到清乾隆时期,清水江流域的锦屏、天柱及剑河东部、黎平北部等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世界林业史上堪称独特的林业生产关系,产生了大量的山林植造、佃山造林、山林管护、木材买卖、木材水运及人工拖运、纠纷调解等民间契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林契文书和珍贵的历史档案。

走出时光隧道

现锦屏县城飞山庙里有一块刊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残碑——《八步江规》,它是当时明确清水江亮江支流木材采运输从“头步”村寨到“第八步”村寨之间“分步”放运木材,保证各取其利的基本规范。凭着一把“斧印”,在清水江“黄金水道”上,木材即使遇洪水冲散漂失至下游码头,木商们通过“斧印”辨认也可以清点赎回,彰显了清水江契约管理社会的诚信文化。

如果说锦屏杉木的被发现,缘自明代官军对婆洞林宽起义的围剿,那么契约文书的现世,与其说是杨有赓先生田野调查的一次偶然,不如说是学者善于发现视角之必然。

1963年8月,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杨有赓先生到锦屏苗族聚居的平略镇平鳌村、河口乡文斗、加池村一带田野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家里成捆成扎的山林契约文书。这些用汉字写就的契约文书历经岁月磨蚀,纸张已经变黄发脆。还有一些当年用于木材交易称银的工具和在木材上作记号的印锤。那一次,他收集了200多份契约,锦屏林业契约从此进入学者视野。

2002年3月,英国牛津大学和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及北京三联书店的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文献学的专家学者组成中英联合田野作业考察组,到锦屏进行民间契约与传统村落专题考察,给予林契极高的学术价值评价。牛津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柯大卫说:“锦屏契约非常珍贵,像这样大量、系统地反映一个地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契约在中国少有,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完全有基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们认为,锦屏文书是林学、农学、经济学、民族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学、生态环境学、档案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档案史料,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历史文献,堪称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文书”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它填补了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几项空白: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契约文书的空白,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缺少反映林业生产关系的历史文献的空白;三是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用汉民族文字反映和记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空白。

锦屏文书记载着西南地区清水江流域林业社会变迁发展史,主要记录了私有制时期林业资源的培植、管理、经营及收益分配的做法、经验,对当今林业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是贵州乃至西南的林业经济、林业社会及林业生态的珍贵文献遗产。

难能可贵的是,“锦屏文书”以其穿越五百年时空的木商文化底蕴,不仅是破解锦屏等清水江流域地区长期以来山常青水常绿“社会基因密码”的“金钥匙”,而且至今仍具有调解纠纷功能,当地村寨之间发生林权纠纷时,有关的契约文书仍然是定纷止争最能服众的证据。上个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和2003年三板溪水电站淹没库区赔偿时,文斗、平鳌、岑梧几个村寨纠纷比较多,双方或多方僵持不下时,只要谁能拿出契约文书当证据,大家都不说话,按文书上写的办。


 抢救,依然紧迫

2001至2003年,由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3人主编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一至三卷本在日本问世,一幅幅百年尘封的明清以来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苗疆”社会历史发展写实长卷向世人展现并首次进入国内外学术界视野,引起极大反响。

贵州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播出5集林业契约专辑《林业契约背后的故事》。从此,国内外掀起了一场锦屏山林契约文书研究热。

2001年,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锦屏县政府合作,把契约档案的征集和研究引向深入。

2006年,中国三联书店出版了张应强著述的《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

2008至2009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和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了单洪根先生所著的《木材时代——清水江林业史话》和《清水江木商文化》两本专著,填补了贵州和黔东南对木商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空白。

2009年12月21日,新华通讯社刊载的《一纸林契:五百年砍不败的青山——贵州省锦屏县林权制度变迁调查》,反映了锦屏县依靠契约文化促进林业发展的历史及其对现今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启示与借鉴,引起了国家林业局贾治帮局长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深入调研”的重要批示。今年以来,国家林业局组织调研工作组多次风尘仆仆赶赴黔东南锦屏等各县开展调研。

国务委员陈至立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对“锦屏文书”的征集、保护与研究开发作出重要批示,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由民间、学术机构的自发组织,走上以政府机构统一部署的工作轨道。从2006年起,县委县政府把锦屏文书的抢救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近三年已征集到“锦屏文书”15560件,占历年来进馆保管“锦屏文书”总数的50%以上。

“锦屏林业契约”已先后被国家档案局列入“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候选名录。2月22日“锦屏文书”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名录》,这是继“水书”文献之后,贵州又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创造了工作平台。

即便如此,存留至今的契约文书数量远远低于历代形成的总量,目前幸免于难的10万件散存民间的契约大都处于濒危状态,“锦屏林业契约”这一珍贵的清水江流域木商文化遗产正在慢慢面临消亡。

目前,锦屏、天柱、三穗、黎平、剑河等5县已征集进馆保护锦屏文书达5万多件,馆藏在锦屏县档案馆“珍贵档案特藏室”的锦屏文书原件达3万多件,已抢救修复1.8万余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