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推荐]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简介

[日期:2011-06-24] 来源:  作者:学会秘书处 [字体: ]

一、学会成立的时间与会员组成

学会成立于2007年3月26日。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民政部批准,国务院备案的国家一级学会。现有会员1400余名,分布在全国300多所院校与研究机构中。学会的宗旨是:广泛团结和联合全国艺术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开展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注重实地的田野考察,进一步地认识与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的发展而努力。学会的工作任务包括:推动我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化;定期举办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并致力于相关学术成果的出版与宣传,为我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全体会员及时提供国内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最新资料与信息;积极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相关工作,以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优势,深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考察,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工作提供可靠资料与必要的理论支持。

二、会长与副会长

学会由现任原文化部副部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担任名誉会长,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创所所长方李莉研究员担任会长,日本神奈川大学国际日本学部周星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廖明君教授、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杰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洛秦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教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纳日碧力戈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建民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廷信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杨民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担任副会长。

三、常务理事与理事

学会共有常务理事39人,多为各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并担任院长或系主任等领导职务,有的还兼任杂志主编,他们是学会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理事51人,多为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青年骨干。由于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联系紧密,许多常务理事都是国家或地方非物质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有刘桢、廖明君、刘文峰、邢莉、色音、邱春林、杨民康、杨源等。有不少学者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负责人如麻国庆等。还有的担任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主任,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许晓明等。

四、学会的学术平台

学会有自己的网站,网站有会员们的学术成果介绍、有艺术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动态介绍等。还有许多由学会常务理事担任主编的杂志如:《民族艺术》杂志、《民族艺术研究》、《艺术探索》、《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民俗研究》、《节日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思想战线》、《中国社会科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等,都与学会有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有的定期开设有关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栏目,同时报道相关的信息。

另外,学会定期召开国际会议,以便会员们的学术思想能有地方交流及表达。学会成立以来共开了四次国际会议,第一次是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第二次会议于2007年6月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台湾东吴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承办,会议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会后出版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该论文集由学会名誉会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担任主编。2008年11月北京召开了“200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以“传统技艺与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会后出版了论文集《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第四次会议于2010年11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第五次(2011年)在玉溪师范学院,以“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为主题,分为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非遗理论与个案研究、造型艺术研究、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版块;第六次(2012年)在内蒙古大学,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为主题,分为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非遗理论与个案研究、造型艺术研究、表演艺术研究、民俗艺术研究版块;第七次(2013年)在山东大学,以“艺术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研究”为主题,分为“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型艺术研究”、“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三个研讨版块;第八次(2014年)在北京舞蹈学院,以“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为主题,分为“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人类学与舞蹈美学”、“造型艺术研究”、“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四个研讨版块;第九次(2015年)在江南大学,以“艺术人类学与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分为“艺术人类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型与设计艺术、民俗与表演艺术”等研讨版块;第十次(2016年)在长沙理工大学,以“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当代社会建构”为主题,主要议题有:“艺术民族志的书写范式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艺术人类学的田野个案研究,设计与日常生活”。第十一次(2017年),在大连大学,以“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为主题,分为“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艺术人类学的田野个案研究”、“审美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艺术人类学与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艺术人类学与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六个研讨版块。第十二次(2018年),在东南大学,以“艺术人类学与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为主题,分为“艺术人类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研究”、“艺术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研究”、“艺术与美好生活的关系研究”、“艺术人类学与生态中国发展研究”、“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学理论交叉学科研究”五个研讨版块。第十三次(2019年),在云南艺术学院,以“艺术人类学与文化复兴”为主题,分为“艺术人类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研究”、“艺术人类学与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与个案研究”、“艺术人类学与乡村振兴研究 ”、“艺术人类学与手工艺复兴研究 ”五个研讨版块。

五、近年来常务理事们承担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国家课题

由于艺术人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学会成员中大部分都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者专家,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相关方面的国家社科类重点课题有10项:邢莉主持的“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的调查与研究”;刘文峰主持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张士闪主持的“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20世纪华北村落民俗艺术研究”;麻国庆主持的“蒙古民族的民间环境知识与草原生态保护”;罗彬主持的“土家族民间美术的风格特征及表现形式”;曹亚丽主持的“唐蕃古道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刘桢主持的“昆曲艺术大典”;方李莉主持的“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此外,主持的省部级课题50多项,与日本、韩国,法国、美国等国际合作相关项目5项。以上仅是学会的常务理事作为第一负责人所承担的课题,还有许多作为参与者或子课题的负责人的课题还没有统计。如果统计将会更多。

六、与国际的合作及联系

艺术人类学本身是一个外来学科,所以从其成立开始就关注与国际学者的交流及合作,加之不少常务理事以上的会员有留学或在国外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经历,仅以会长和副会长为例,如副会长洛秦曾留学美国,会长方李莉和副会长王杰曾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副会长周星现为日本神奈川大学担任教授。还有的常务理事,以前在国内工作后来移居到海外,并在海外占据了重要职位,如常务理事海蔚蓝在美国担任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这是一个专门举行中国艺术和文化活动的研究机构,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正是由于这一背景,艺术人类学学会有不少的学者参与过国际项目,并且与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有相关的合作关系和学术交流。与学会交流的有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的教授、美国哥伦比亚人类学系的教授、美国肯塔基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美国纽约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教授、荷兰莱顿大学文化学院的教授等。这些学者和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学者一样,大多数都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如英国的莱顿教授、日本的荻野昌弘教授、美国的莫妮卡教授和澳大利亚的墨菲教授等都是他们国家重量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专家。

七、所得到的相关支持

学会的发展得到了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和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参加了学会的成立大会。学会成立以后,秘书处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有两次国际会议是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学会还得到了文化部社团办的大力支持。另外,学会也得到了许多常务理事所在单位的支持,从2011年开始,我们的国际会议将轮流在常务理事所在的大学召开。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上善若水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