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族、普米族地区。藏族“苯教”的始祖叫“辛绕”,旧称“丹巴喜绕”。纳西族称为“丁巴什罗”,纳西族摩梭人称之为“丁巴裟喇”,普米族称为“益希丁巴”。[3](5)据纳西族东巴经文记载及纳西族东巴、达巴祭师们口述,均一致称:纳西族东巴教的教主即是“丁巴什罗”、“丁巴裟喇”。纳西族“祭丁巴什罗”、“祭风”等多种跳神法仪中,就保存着与藏族“笨教”相似的丧葬舞蹈古规遗俗遗踪。“祭丁巴什罗”跳神法仪,是一种可适用于平民死亡、东巴祭司去世和纪念东巴教教主丁巴什罗的三种不同对象的三种规格等级的专用祭奠亡灵的宗教丧葬舞蹈程序。平民死亡后表演的宗教丧葬程序比较简单,所跳的舞蹈也比较单调。如果是德高望重的大东巴祭司去世,所举办的“祭丁巴什罗”跳神法仪就很隆重了。[2]此类祭坛由四面八方相邻的若干位东巴祭师司共同操持,届时还要开坛恭请东巴教中的360位大神降临道场。跳此种规格等级较高的东巴宗教丧葬舞蹈,必须严格遵照传统程序,绝不可越雷池半步(见图4)。
图4.纳西族东巴祭风舞蹈仪式,石裕祖摄影
东巴祭司们首先必须斋戒沐浴,穿上专制的东巴祭司袍服、甲胄,戴上“五幅(佛)冠”或插着雉羽的盔头。他们分别手持带有苯教、藏传佛教标志性的降魔杵、法刀、板铃、鼗鼓、弓箭和法杖等 “法器”,在锣鼓喧天的打击乐与海螺、法号声中,围绕着去世大东巴的灵柩,依次跳起“丁巴什罗舞”、“朗九敬九舞”、“格空都支舞”、“胜深苟久舞”、“玛米巴罗舞”、“枚贝汝如舞”、“余培昭索舞”、“余吕昭索舞”、“余敬昭索舞”及“优麻舞”等诸多神祗有各自特定故事情节的东巴古典宗教舞蹈。[2]如逢专门为纪念东巴教教主“丁巴什罗”升天成佛日跳的“祭丁巴什罗”,则是东巴教丧葬舞蹈中规格最高的一种跳神法仪活动。逢此跳神法仪,全境各地七大东巴教教系的东巴、达巴祭司们便早早聚集在东巴教的发源地,亦即东巴教教主丁巴什罗修行圣地——白水台(今中甸白地一带)。各地的东巴、达巴祭司以各自珍藏的卷轴画、神路图长卷(纳西语叫“恒日平”)和面泥塑像、供品争相精心布置祭坛道场。[4]届时,东巴、达巴祭司们按照传统惯例,依照纳西族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经典——《东巴舞谱》这个纳西族东巴舞蹈的又一重要载体,庄严肃穆地跳起名目繁多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大型东巴宗教丧葬舞蹈(见图5、6)。
此外,在丽江众多喇嘛庙的壁画中绘画着难以数计的背上着长飞翼的飞天舞人、神将和异兽舞姿以及各类乐器的形象。这些既有浓郁藏传佛教色彩,又带着云南乡土特征的古代舞蹈形象资料,与其后丽江玉峰寺主殿内外及藻井的壁画中的诸多舞姿优美、造型各异的佛教乐舞形象之间,似有某些不谋而合的因果关系。如丽江玉峰寺主殿顶部藻井四周绘画着十余个舞姿各异的乐舞伎画像,她们手持古代乐器或长绸而舞,显出端庄宫廷气韵,尤具古典风貌。这十余个乐舞伎画像与《大理国梵像画卷》中的长飞翼的舞人、舞动的怪兽和各类乐器等形象,为后人勾画出元、明时代一幅庞大的藏传佛教乐舞汇演图画场景(见图7、8)。[5]
图7.云南藏传佛教乐舞伎形象,石剑峰绘图
图8.云南藏传佛教乐舞伎形象,石剑峰绘图
从南诏兴起至大理国灭亡(公元649~1253年)的604年间,佛教在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下由弱渐强,由崛起而独占鳌头。李京《云南志略》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南诏)遣其相张建成入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