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曙鹏:《舞蹈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新加坡的经验》
2012/2/17 21:11:00

舞蹈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新加坡的经验
(新加坡)蔡曙鹏著 李修建 译
(新加坡亚太演艺研究中心,新加坡 267552 )
摘 要:舞蹈是文化表达的重要部分,是凝聚共同体的一大资源。对音乐和舞蹈活动的分析,可以揭示一个共同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自我认同。通过考察最近几十年来新加坡的重要舞蹈作品,意在探讨新加坡舞蹈中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与实践,以及它如何成为舞蹈场景中可识别的特征。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新加坡;舞蹈艺术;多民族舞蹈
分类号: J793/7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9838(2011)04-0005-7
新加坡的学校每年都会在7月21日这一天庆祝种族和谐日。届时,学生们会欣赏到华族舞、印度舞和马来舞,或者主要由以上三大民族学生联合出演的“多民族舞蹈”。
所谓新加坡式的多民族舞蹈,是指华族、马来族、印族舞蹈演员在一个节目里同时出现,通过表演,表达民族和谐共处的主题。但新加坡舞蹈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有三个层面,一是指多民族舞蹈;二是指舞蹈编导与舞蹈演员学习他民族舞蹈,如马来人学习华族舞蹈,华人学习印度舞,印度人学习马来舞;三是指舞蹈家们采用他民族的题材进行创作或歌颂民族团结的题材。前者如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为印度舞剧,后者如《一个村庄的故事》。
本文意在探讨新加坡舞蹈中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与实践,以及它如何成为舞蹈场景中可识别的特征。杰出的舞蹈家及其主要作品,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影响了舞蹈史的书写。在20世纪50年代的反殖民运动中,新加坡最重要的编舞者们同心协力,在他们的作品中介绍兄弟民族的文化。青年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其他民族的舞蹈,他们相信藉此可对民族文化建设出一份力。例如,巴斯卡先生(Mr.K.P.Bhaska)以印度古典舞的形式,将中国广受欢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了舞台①,而来自印尼的华族舞蹈家廖春远女士(Madam Liauw Tjien Yan)接受新加坡充满活力的马来文化团体希里瓦纳(Sriwana)的邀请②,为其马来舞蹈演员开课。这些课程,吸引了许多华族学生前往学习。不同民族相互学习对方舞蹈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当新加坡文化部建立了国家舞蹈团时,便一直提倡编排与演出 “多民族舞蹈”的剧目③,并在海外的多个文化节中演出这类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舞蹈。这些开拓者们共同塑造并影响了新加坡的舞蹈景观。不过有人指出,新加坡政府提倡的多元文化主义,是将这一概念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事实上,从业者真的喜欢创作“多元文化舞蹈”,在他们看来,“多元文化舞蹈”最能反映他们的心声,这类舞蹈的创作过程也要求通过创新解决编舞上的意念。本文将考察最近几十年来重要的多元舞蹈作品,以期梳理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的逻辑。
舞蹈是文化表达的重要部分,是凝聚共同体的一大资源。社会成员通常对自身的舞蹈和音乐传统有着浓厚的感情。舞蹈和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是交流的重要方式。音乐和舞蹈提供了多渠道的交流方式。对音乐和舞蹈活动的分析,可以揭示一个共同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自我认同。
凡欲全面理解新加坡舞蹈,须对三大民族舞(华族舞、印度舞和马来舞)进行比较研究。由于新加坡国土狭小,有着不同风格与相异文化背景的艺术从业者,无可选择地需在同一社会环境中工作,这就使得他们在文化活动的交流合作中相互影响。
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展开轰轰烈烈的反殖民运动之前,鲜有大规模的舞蹈活动。舞蹈和戏剧与音乐一样,在稳固与宣扬有关新民族的象征性构想上起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的华族舞从中国传来。舞狮、舞龙、红绸舞,以及众多人们喜闻乐见的经过改编的民间舞,如采茶舞、荷花舞、剑舞,在不同的时期传入了新加坡。1947年8月,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