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纳倮乌等:绿春哈尼族 “阿倮欧滨”祭祀的生态实践
2012/3/12 20:06:37

绿春哈尼族 “阿倮欧滨”祭祀的生态实践
——兼谈哈尼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诗纳倮乌白永芳玉 波
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当代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的生态观及其生态实践,对促进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生态环境给予持续有效的整体保护,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千百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哈尼族在其居住空间的选择与营造、山地农耕的劳作与民间祭祀等方面,养成并实践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及其实践,对保护区域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步步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然而,有的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地方生态为代价的。庆幸的是,仍有一些民族在努力坚守着文化传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保护自然生态,形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一年一度的“阿倮欧滨”祭祀,既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更是哈尼族生态保护的典范实践。
一.哈尼母寨:窝拖布玛
窝拖布玛位于绿春县城西,全村共有人口329户,1725人,其中哈尼族占97%。村民有白、李、杨、罗、石、陈、高、朱八姓。其中,白姓又分为六个家族:最巴白家、咪谷白家、最玛白家、腊里白家、阿牛白家、宏甲白家。寨中老人说,最先在此建寨的是最巴白家,其他白家先后从最巴白家分出来。后来又有莫批阿波哈腊李家、匠人石家、铁匠陈家、杨家、罗家、朱家、高家先后加入。村中现任“咪谷”介绍:“最巴”家族始终居于村寨中心,是负责调解村民日常纠纷的核心力量;“咪谷”家族始终居于寨子脚,是负责村落神圣祭祀的核心力量;“莫批”家族始终居于村寨边上,是负责村落各种驱邪安魂活动的核心力量。[①]哈尼人认为,唯有具备“最”、“批”、“爵”三种角色和百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最、最玛”,即官人,村落首领;“批、莫批”,即祭司;“爵,腊爵”,即工匠。哈尼人口碑中习惯称之为三种能人,他们是村落稳定安乐的保证力量。
老人叙述,寨子最初建于折东,建寨之人为“扁纳”。三代以后由“碑多”带领迁至“碑多”河边,后来又由“碑多”之子“多娘”带领,先将寨子迁至现在“西哈腊依”旁,最后迁至目前所在地。[②]老人所说“扁纳”、“碑多”、“多娘”等人名在窝拖布玛白家的家谱中都可以找到。参照村中最巴白家的家谱,从建寨始祖扁纳至今有38代,每代以25年计,据此推知寨子约有九百五十年的历史。
建寨始祖扁纳之胞弟“扁玛”,就是广泛流传于红河南岸哈尼族中“扁玛阿波腊堵尤赫(Bievqma aqbol laqdu yolheel)”[③]传说的主人公。绿春一带哈尼、哈欧支系中至今流传有“扁玛阿波让地哈欧麻然”的传说。而且,同样的叙述也见于壮族学者的考证,“(侬智高)答应扁马阿波的请求,把他的对手也打败了,扁马阿波讲信义,在江外划片地方给了侬智高。”[1]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广西爆发侬智高反宋斗争。1053年,侬智高被狄青率部击败后逃往云南,所率士兵落籍滇东南、滇南。依据史籍,参照哈尼民间传说,哈欧进入绿春当在起义失败后不久,距今约955年前。扁纳作为扁玛的胞兄,其生活时间应与哈欧进入绿春同期。与上述推算时间基本吻合。
窝拖布玛为多娘梁子最先建立的寨子,之后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