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蔚蔚:九十年代以来丽江古城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的田野考察
2012/11/27 14:28:38

九十年代以来丽江古城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的田野考察
周蔚蔚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 999077)
摘 要: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丽江古城纳西民间木雕与绘画发展线索。从云南旅游艺术品市场的形成,讨论了近十年来丽江古城旅游纪念品(包括艺术品)的概况,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的类型特点和发展阶段以及艺人们的发展困境等,以期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田野考察;丽江古城;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
一、简述云南旅游艺术品市场的形成
长期以来,中国只有书画交易,没有艺术市场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晚期,中国的艺术市场才在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艺博会)、拍卖行业与画廊的发展下开始发生改变。[1](227)云南旅游市场与云南艺术品市场的交汇,也始于全国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的时期。当时的云南的艺术品市场比较多的仍依赖于传统的画铺、画展,旅游的兴起成为这时期云南艺术品直接从边地通向世界的一个桥梁。1985年,丁绍光、蒋铁峰、刘绍荟、何能、何德光、陈之川、区欣文七人重彩画首次在美国明尼苏达展出,“云南画派”形成。此后,丁绍光先后在全世界各地举办了超过400次的个人展览。由于丁绍光等人的成就,极大地激励了云南本土画家,使他们纷纷投入到了现代重彩画的创作当中去。在80年代至90年代的昆明,重彩画十分普及,当时重点画家就数十人,一般作者就达到数百人。在云南的各大艺术院校也将云南重彩画作为云南特有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学习与推广。[2](123)随着云南重彩画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提升,海外市场的形成,许多外国友人来云南旅游时都在寻找购买云南重彩画的途径。而许多销售重彩画的地点往往都是一些旅游接待点,如各类大型的宾馆、游客服务中心、工艺品销售点等。当时在昆明的街头、翠湖边的一些宾馆和重要的旅游景点都开设了大大小小的画廊,挂着形形色色的云南重彩画,而在北京、上海也出现一些专门出售重彩画的画廊。这时期重彩画的生产与销售都离不开旅游市场,可以说旅游市场与当时文化艺术品市场在云南出现了合流或者混融的情况。同时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也在这一时期引起人们的关注。1983年,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丽江、中甸、德钦等地200多件壁画摹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云南民间美术展览的木牌、竹器、服饰、挑花刺绣、蜡染、长刀、木勺、面具吞口等引起各界的兴趣。1987年以后,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及周围的一些县城几乎都有了吞口、瓦猫、民族挎包等工艺品出售。[2](106)重彩画和民间手工艺品都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市场中的产品样式和种类,从而确立了云南旅游艺术品市场产品的基础。
现代东巴画的发生、发展也是在云南现代重彩画发展蓬勃的时期。90年代中后期,滇西北旅游线路的发展开始超过西双版纳。大理、丽江成为了新的旅游增长点。这时,丽江旅游市场延续了云南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云南重彩画仍然保持了在旅游市场中相当份额和关注度。尽管重彩画当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描述多为亚热带风光,与滇西北很不相同,但是由于重彩画过去的影响和游客的接受程度较高,已经建立了一种云南的文化想象,所以仍然延续到了丽江的旅游市场上。与此同时,现代东巴画派也进入一个相对成熟时期,各代表画家开始有一些鲜明的风格,虽然现代东巴画与云南重彩画之间也有相互影响与相承的关系,但是从表现手法与造型特点来看,已与云南重彩画有一些区别。这样,在新的滇西北的旅游市场上,原来的重彩画与新兴的现代东巴画同时作为有价值的旅游艺术品出现了。在丽江旅游发展初期(90年代中后期),在古城的商铺里、一些文化研究机构、著名的旅游景点都成为了这些旅游艺术品出售的场所。90年代后期,丽江的旅游市场上的旅游纪念品门类并不算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