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重要的历史人物,重新描述共和国和共产党的“大业”、“伟业”,确实显示了中国政治民主的宏大气象。虽然这些港台演员扮演的未必都是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但是,由于他们的知名度和密集性,使用他们出演巨片本身,已经超越电影表演的范围,而成为政治民主的文化事件。
第二,一种政治向心的平台。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中,明星数量达百人以上,颇有可能已经成为中外电影史上单部影片明星量的“吉尼斯纪录”。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成功尝试,既实现了政治的诉求,又达到了巨大的票房收益,因为众多明星的加盟,构成了“集束弹药”轰炸一般的明星眼球效应,而成为娱乐经济的“重磅炸弹”。如同前述,它也包括了大量的意识形态背景不同的港台演员。如果说《建国大业》港台明星的数量相对少些,《建党伟业》则是增加颇多,而且,在片尾的演员表上直接打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地区身份。
据称,港台演员纷纷争演一个小角色,例如梁家辉就扮演了一个没有名字的“解放军代表”,在毛泽东主席与政协妇女代表合影时,他凑上前去,只是露出一个头地合影,最后还是被沈傲君扮演的政协妇女代表要求郭德纲扮演的摄影师删掉。许多明星表示可以免费出演,这些平常拍戏动辄天价的明星,在一部主流电影的巨片中则可以义务表演。一些内地明星颇有个性,平时较难与人合作,或者自视清高,不愿随俗,这次也纷纷心甘情愿地加盟两部主旋律的大片。一些著名导演平时甚少客串角色,也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出演了一个个小小的角色。
内地和港台明星打破电影娱乐界的行业规则,为了一个小角色而纷至沓来,倾情献演,它说明了中国政治的吸引力,也表现了内地和港台明星的政治向心力。在内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增强以后,许多本来已将内地作为发展重心的港台明星与内地演员一起,通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表演而表达一种政治的态度,一种对于中国政治的情感立场。在他们的心目中,如果无法进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演员阵容,似乎就进入不了内地电影界的主流社会,从而也进入不了中国内地的主流地位,甚至是影响到个人身份的政治确认。
在此,也可能还包含着其它的“潜动机”和“潜规则”,例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乃是由中国最大的国家影业机构中国电影集团主导制作,导演之一乃是中国电影集团掌门人,以后在中国电影界发展及其营生,自然需要中国电影集团的关注,因此,内地和港台明星通过积极参演《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行为,表达对于中国电影集团掌门人的支持,它有此后拓展内地地市场的经济利益驱动力。
但是,内地和港台明星如此高姿态地加盟《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表演,也许有经济利益的潜在原因,更多的则是表达对于国家大事(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的拥护以及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许,两岸三地的明星“大兵团”地联合“作战”,使《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成为宣示政治向心力的平台。
第三,一种社会表演学的政治意味。《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规模明星表演,使它不仅仅属于艺术的领域,而是成为一种文化事件和政治事件。它的整个运作、呈现和接受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表演学,表演着中国政治的民主和向心力量,并折射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脉搏。
美国学者理查·谢克纳在论述人类表演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键联系点时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互参(cross-referring)出现在方法论中。举个例子来说,一群人,不管是两个、三个还是十二个,通过一些方式使他们的行为‘仪式化’,他们不是在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