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铭:生活中的企盼——“河南张泥娃娃”解读
2013/12/30 12:39:13

生活中的企盼
——“河南张泥娃娃”解读
卢铭
(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黄河三角洲的民间艺术品“河南张泥娃娃”,是发自民众心灵深处,满足着人们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它以物化的形态方式,诠释了当地农民祈子祈福的美好愿望。“河南张泥娃娃”的彩绘,用笔流畅,线条简练,色调热烈、鲜明,表现的题材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它独到的型制和色彩,不但展现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还缓解了人们精神的紧张,抚慰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寄托情怀的艺术品。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 ;河南张泥娃娃
“河南张泥娃娃”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民间泥塑,当地人俗称“泥娃娃”或“小泥人”,它属于雕塑艺术中的一个类别。
“泥娃娃”因出自惠民县河南张村,通常被称为“河南张泥娃娃”。河南张村地处山东省惠民县城西南约15华里的沙河南岸,他们的泥塑相传源于清代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地有句民谣:“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早年间这个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做泥人,农忙时,他们抽空做泥胚,到冬闲春节期间,就涂粉着色,制成成品到集市上出售,外地十余县的客商也来贩卖,几乎传遍鲁北以及运往沦州、天津、济南等地。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泥娃娃现象的出现及发展与当地民众的诉求与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当地民众的诉求与期盼,形成了“二月二拴娃娃”这样的民俗现象,并成为当地延续至今重要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这样的民谚,“二月二,龙抬头,抱龙子”,二月二这天一般处在惊蛰之后。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们除了祈求风调雨顺,有好的收获,好的生活,还希望家族添丁,人丁兴旺,因此就有了“栓娃娃”既“求子”的习俗。在山东省惠民县皂户李乡火把李村,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当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要来到这里赶庙会、“栓娃娃”,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不倒翁造型的娃娃,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泥娃娃。它上部用纸塑形,下部用泥,底部半球形的土球平衡着重心,经彩绘后成为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人物形象,推而不倒,所以当地人称它为“扳不倒子”。 “扳不倒子”造型的对称性和推不倒的特点,体现了这里人们有规律的起居耕作和安宁生活的习俗和状态。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人物形象,同时寄托了人们对“生命追求”的强烈愿望。莲花、鱼、桃、石榴、鸡、麒麟送子等形象,取吉祥之意,以希冀生命繁荣、生活更加美好。
几百年来,这一艺术传统能够绵延不断,并且在今天仍在传承,主要是它将人的那种纯真、质朴的情趣与美好的心灵复现了出来,同时与民俗活动关系密切,满足人的精神希冀与审美需求,帮助人们实现心灵的抚慰和超度。
一、“泥娃娃”的艺术特色
河南张的泥娃娃,造型整体、夸张,略貌取神,色彩艳丽。“扳不倒子”,主要由一个大的近似圆和一个小的近似圆建构,给人感觉浑圆简练,自成一统。在空间中它独立的挺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即使受到外力干扰,出现摆动,他依然会很快恢复原有的状态。它的纹饰也是以波状线条构成的圆形图案为主,面部的五官适合在圆形的面部中,弯曲的眉和眼,圆形的小嘴儿和眉心点缀的用于装饰的小花,圆形的发髻和围绕发髻的花草等,都依托中心圆塑造。身体部分的纹饰也是以圆为基本构成方式,用吉祥艳丽的纹饰和日常生活中的花卉、蔬果形象绘制,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氛围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祈盼,以及向心与独立的特点。
就地取材,寄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