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历史上曾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一是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为解决黄河三角洲地区因战乱导致的地广人稀的状况,从山西省洪洞县和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大批移民在此此定居生活;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山东西部迁徙来次定居生活的移民;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胜利油田开发,来自鲁西和各大油田参加胜利油田建设的移民。外来移民的迁入,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移民社会的特点,而明初移民因其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覆盖范围广泛,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及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最大。[1](107)
民间艺术与社会活动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活动的需求及生产活动和生存的需要。黄河三角洲由于历史的原因,呈现突出的移民文化特征,而作为移民希望平稳幸福的生活状态。河南张泥娃娃被赋予了这里的农民美好的愿望和精神诉求,成为这里的人们精神生活中重要的艺术品。
过去,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长期处于经济落后、贫穷和封闭的状态,这里的人们生活很苦,加上黄河淤沙导致的河水不断改道与洪水侵害,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渴望愈加强烈。这样的处境和心理与期盼,反映在民间艺术创作中,就出现了大量表现求子、祈福、辟邪题材内容的作品,人们将心中的愿望融入到泥娃娃中。
“拴娃娃”是当地农民求子纳祥的一种方式,在二月二这天到火把李庙会上买泥娃娃,以期实现多子多福的愿望。“拴娃娃”这类民间活动,与原始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不同,他不需要特定的仪式,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自发的聚集到集市上来,动力源自每个人内心的期盼和愿望,在非常自然和快乐的状态中选择泥娃娃,完成自己的心愿。
社会动荡匪患猖獗时,人们也把泥娃娃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当地百姓遭受强盗骚扰,民不聊生。后来,有个道士路过此地,告诉村里的人们在二月二这天做成9999个泥娃娃,就会消灾避邪。人们按道士的说法做了,果然,泥娃娃显灵,9999个泥娃娃变成了“天兵天将”,强盗再也不敢来骚扰这里的百姓,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自然环境也催生和造就了“泥娃娃”。 早年间,这个地方贫困落后,每到春天,黄沙漫天,整个世界只有黄色。这时的麦苗还没有返青,树木光秃秃的,农舍是用黄土制成的土坯搭建的,屋顶盖着厚厚的苇草,寒风瑟瑟,风沙不断,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世界是灰灰的土黄色,看不到生命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道新的一年是否风调雨顺,是否能够有好的收成,是否能够温饱,人的心灵和精神需要一种寄托,需要一种抚慰。河南张泥娃娃充满活力的可爱形象,热闹艳丽的色彩,打破灰色环境的沉寂,带给人们一缕亮丽的色彩和希望,缓解人们焦躁的心境,满足他们心中的希冀。
“泥娃娃”在内涵与形态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寄托了人们对“生命追求”的强烈愿望,“乞子”“平安”“福寿”,希冀生命繁荣、生活更加美好。
“河南张泥娃娃”所表现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戏曲故事,如“梁祝”“牛郎织女” “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有各种形式的娃娃,如“躺躺娃”“坐娃”(坐在莲花上:抱着鱼、桃、石榴等)、“响娃”(带哨音的)、“叭嗒娃”(手一摇叭叭响的)等;有动物,如“老虎”“对狮”“摇猴”“鸣鸡”“金鱼”“青蛙”“秋蝉”等;还有动物和人物在一起的,如“骑马人”“武松打虎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