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题召开了多种层次的座谈,但始终没有确定拆迁方案。他们的愿望是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文化遗产,请专家做最后的判断。

经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发现:葛村的确有几十处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的民居,但因为年久失修,大多处于坍塌边缘,其遗产价值在现有报道中过于夸大。有许多村民对媒体的一些报道也表示不满:“这个村美在哪里?那些危房有谁愿意去住?”

当地政府在拆迁中对该村的规划方案做过多次调整,并多次开会听取意见。最终因为村文保委员会的坚决反对,以及部分媒体的介入,使得一个没有太多保护价值的村落成为了“千年最美古镇”。在葛村,大多数住宅已经是现代建筑,那些古建筑大多长时间闲置,无人居住,成为危房。美与不美,实地看了才能知道。

维护自身利益无可厚非,文物保护队伍的形成也是村落文化自觉的标志,但保护什么、怎么保护需要科学、理性的分析。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