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琳:盂县烈女祠神庙及其戏曲演出活动考述
2014/7/8 11:51:02

盂县烈女祠神庙及其戏曲演出活动考述
牛白琳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030027)
摘要:盂县春秋时为仇优之国,被晋智伯灭后入于晋,曾为晋大夫盂丙邑,“盂”之名源于此。三家分晋后地属赵,谓原仇城。汉置盂县,后魏省入石艾县,隋开皇中从石艾分出置原仇县,大业二年改为盂县。烈女祠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烈女祠内存碑43通,其中元代诗碣1方,明代碑6通(石幢2)。2004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盂县;烈女祠神庙;历史沿革;传说;考述
盂县春秋时为仇优之国,被晋智伯灭后入于晋,曾为晋大夫盂丙邑,“盂”之名源于此。三家分晋后地属赵,谓原仇城。汉置盂县,后魏省入石艾县,隋开皇中从石艾分出置原仇县,大业二年改为盂县。唐初短期置州,旋废。五代、宋因之。金升为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复改为县,属太原府平定州。清雍正二年平定州升为直隶州,盂县属之。烈女祠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盂治北五里,仇犹山左有祠曰水神圣母。”①
一、庙貌及其沿革
“城北仇犹山迤东为水神山,山之腹,隆然耸起,望之,若台上建。”②“台上”所建就是在盂县有着广泛影响的烈女祠,又俗称水神庙(图1)。现存庙貌为上下两院,均座北面南,上院居于东侧“隆然耸起”之“台上”(图2),为历代相沿之主庙;下院建在西侧“台下”山凹里,为清代兴建(图3)。两院不相连属。庙宇整体坐落在凹形山脉里,北靠山峰,左右两山相护,加之山里植被丰茂,“风水”甚好。到上院,沿山腰由西向东拾阶而上,有砖牌楼,上题清咸丰七年“洞天福地”。再到硬山顶一间山门,上有咸丰二年(1852)“白登刘肇敬书”之“蕊珠宫”。院内山门对面即东侧有灵官庙一间,中塑灵官神像。折向北再登16级踏道竖木构歇山顶牌楼一间,上悬“乾隆癸未(二十八年,1763)”“后周圣母祠”匾一方,题由“吉村公立”。台阶东西两侧各硬山顶厢房三间,牌楼西有古松一株,竖牌标为“贞节松”。过牌楼北上又是更宽展的踏道,两侧各排列廊房硬山顶三间,其中东侧为碑廊;再上又巻棚硬山顶各三间。除碑廊外,牌楼南北六房的功能难以一一对应,碑文提到的有“僧舍”、“禅房”、“吹鼓房”、“庖湢”、“寮房”等。再达过厅,为悬山顶三间,内两侧各塑黑、白马王爷神像及神马。过厅东西两侧之砖券偏门上,各硬山顶一间的钟、鼓楼。钟、鼓楼前各有古树一株。梳理碑文,现存的砖牌楼和山门为清咸丰年间所加,是庙宇扩展的结果,此前,现存过厅是山门。入过厅进入主庙院,院内平坦,东西配殿各硬山顶三间,碑载为“东西曹司”③,各塑神像三躯,并配以判官、鬼卒等,壁间绘有竖屏式和圆窗式人物与山水画。正北为正殿“圣母殿”,内存圣母神像及其协侍神像四躯,左右还各有女性神像一躯,东西侧又各一躯,为配享神,及从官等,但不清楚具体为什么神灵。东西壁清代圣母出行图(图4)和归跸图保存完好。正殿东西各垛殿一间,内各塑女性神像一躯。下院为四合院,山门设在东南角,东西配殿各硬山顶三间,正北建筑外观为二层,实际在约房高的崖顶建悬山顶三间,出前廊,前檐柱上下通置到院,形成二层外观。悬匾题“抱泉楼”。殿内清代壁画保存较好,东西山墙是圣母送子、送宝、送官帽的情景;后壁神龛左右则描述圣母在山洞中修行的场景,还附会有“仙猴献桃”、“鹿衔灵芝”、“村人送食”。烈女祠内存碑43通,其中元代诗碣1方,明代碑6通(石幢2)。2004年被确定为省级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