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禅房进行修缮,又在山门外新建灵官庙一座,吹鼓房三间。14乾隆五年,当地信女栗氏先于雍正八年(1730)生子后祈愿,愿于开锁之年施银十两,为修葺神祠之费,这时还愿,对山门进行了修葺。15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六年,僧能宜与庆丰三都耆老共谋,并分头募化,重修正殿、乐台,彩画神像,雕刻栋梁。16乾隆二十八年,由吉村诸善士捐资财、助工力,将牌坊移前丈余,“向之荒阶改为细阶”,阶下新建月台,台下又新建“细阶”数十丈,并对山门、牌坊进行了彩画。17乾隆三十八年,变卖山里枯死松树二株所得价钱六十二千,募化布施十数两,财主与商家黄甫川、万兴号、榆次县商人吕福高等人施银12两,在下院修东、西房各三间,南畔下甃石壁,上砌护栏,将梳洗楼两廊彩画、圣母像重修塑妆,又置隔子四扇。18这次新建东西厢房的主要用途是作庙会时女人的休憩之所,以防止男女混杂。嘉庆十五年(1814)春至十七年秋,里中各村集资,又募化于远迩,对上院之殿宇、山门、式廓修缮,增修钟鼓楼,东西分列配享祠,还在阶下别建碑房,客厅;对下院梳洗楼、修真洞、痘神祠也进行了修饰。19咸丰元年至二年,以所募二千余金,“正殿则改墙而易宇,两廊则仍旧而增新。于痘神祠,则建小厅,于修真洞则加前檐。又于正门外,添修东屋三楹,西屋六楹,大门一座。”20现存正殿山墙厚重,宽及檐边,可能是这次修葺的结果。现存山门也是这次兴建,与现存牌匾纪年相符。自咸丰元年到四年,还募钱二仟四佰缗有奇,“除修正庙一切外,又于乐楼西建石洞三眼,乐楼南建小石桥一座,山门外修花栏墙十数丈。”21咸丰七年又在新山门前修了砖牌楼。至此形成庙宇的最后面貌。光绪二十年(1894)到二十一年,约集钱百有三千万圆,“历所建增若殿、若庑、若门、若阶、若坊、若洞、若泉楼、若禅房之属之旧者,悉一一新之。”22是一次全面的修缮,但没有扩建。现存上院西配殿存这次工程的功德碑,除各村、各方捐助外,许多商铺出资支持。光绪二十四年,“自殿廷以及廊庑,下逮庖湢、寮房、栋宇之朽者新之;丹雘之黝者泽之,焕然一新。”23也没有扩建。
二、烈女传说及主神功能
庙存明代最早的嘉靖四年碑即记载:“水神者,烈女也,前代柴氏之女,贞节而为神,高名而不污。”24万历元年碑也载“据县志,谓柴世宗之女死烈于斯,其以水名神者,因山有泉故名。”25(图6)可见明代碑载与县志都持一种说法。天启六年碑载细节更多一些:“圣母姓柴氏,盖后周世宗之女,矢志修行,誓不适人,遂寄迹于此,因以超凡缘。”26几个关键点:“柴氏”、“周世宗女”、“修行”、“不适人”、“寄迹于此”,“死烈于斯”。清代也延续了这种传说。盖言周宋易代之际,后周世宗之女柴氏逃至盂县水神山隐迹修行,且不适于人,后见复国无望,又吊山中枣树自尽。庙中藏有烈女遗骸,上院正殿神台上刻有咸丰元年题记:“石台内系圣母真体所藏,后人修庙不可轻动。”不过这个传说也有人提出质疑,光绪二十二年《水神山古烈女柴花圣母祠重修碑记》碑言:
惜事迹不见于正史。自明志据俗传,柴氏一言书作周世宗女,后遂因之。抑知世宗虽出守礼自继威,究未还宗。故史于其子宗训犹系之郭,谓女独舍国姓而氏柴乎?观当日陈桥三誓,宋首禁警犯后宫,故周鼎虽移,而后与帝,固无恙也。彼公主奚为而独逃?夫韩通,周臣也,而首褒之;符彦乡,周勲戚也,而信厚之。岂独于皇皇帝女反听客死穷山,而弗加旌问哉!吾料世宗有常女也,不事后汴宫,即依帝房邸耳。如非常也,将南奔淮,北走潞,赴想于周之世臣怀忠义而拥镇兵如李筠、重进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