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诣岳亲迎,岳家款以饭,但就席时,席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而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有一物即有一物之歌。其歌甚简,仅三数句而已。新郎唱之,司厨和之,其物即应声而出,谓之‘调新郎’。”[1]可见整个“借锅”仪式现场气氛热烈,幽默风趣,而仪式中的亮点无疑是“借锅歌谣”中民歌手用谜语歌的形式以歌斗智,以歌讨物,展现了民歌手的智慧,也为畲族婚俗仪式增添了不少乐趣,极具畲族传统特色。
三、景宁畲族民歌《借锅歌谣》不同于其他畲族民歌的“另类之处”
2012年8月,笔者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搜集整理畲族民歌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首由畲族雷延振⑤先生记谱的景宁畲族婚俗仪式中的民歌——《借锅歌谣》,谱例如下:
谱例2.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借锅歌谣》无论从变化音处理、音列形态、调式色彩、节奏特点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的畲族民歌大不相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偶然发生的,还是人为造成的,对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变徵音#4的频繁出现
首先,景宁畲族民歌《借锅歌谣》中变徵音#4并不是个别出现,而是出现大量的变徵音#4,查阅我国各地的众多畲族民歌中很少会在音级中出现变徵音#4,笔者搜寻了大量资料,只发现在浙江衢州市的部分畲族民歌中相对较多的出现了变徵音#4。
谱例3.⑥
以上畲族民歌《水牛相打》中偶尔有变徵音#4的出现,但是贯穿全曲始终并频繁出现变徵音#4的畲族民歌据笔者查阅是几乎没有的。这种在畲族民歌中变徵音#4大量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1.因口传心授而出现变徵音#4。畲族民歌传承至今的形式和内容也在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逐渐丰富,传承的方式随着畲族的迁徙,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如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仪式传承、风俗传承、也有以汉字畲语语音记录的手抄歌本传承,并且各个畲族村都会自成民歌传承谱系⑦。以景宁县民歌手为例,畲族在漫长的民歌传承中基本采用口传心授不存谱例的方式,民歌手在代代传唱民歌时难免由于身体不适或者由于年事已高等情况,导致演唱气息不足、音准控制不稳,使民歌在传承过程中旋律不能达到完全准确无误。从而出现变徵音#4的现象,久而久之便这样固定和延续下来,当然类似的现象并不是非常多见2.因丰富现场气氛而出现变徵音#4。由于“借锅”仪式是以谜语歌的形式出现,期间女方会认真听辨,百般挑剔,男方更要急中生智,见招拆招,但由于畲族民歌旋律相对单一,乐句间的变化起伏并不大,演唱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一些听觉疲劳和乏味,因此为增加演唱民歌时的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增加现场气氛和效果,因此,歌手会主动将清角音4故意升高到变徵音#4,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因畲语语调高低而出现变徵音#4。由于畲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歌手更加重视如何将语言更生动的在民歌旋律中得到体现,同时畲族语调的高低也间接的左右和影响着旋律中音准的高低和变化,同时,畲族民歌大量的歌词是要现场即兴编唱的,变徵音#4的出现可能也由于歌手即兴编词的需要而产生的;4.因丰富调式色彩而出现变徵音#4。民歌常用音列、音阶包括两声、三声、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甚至多于七声的“位”的系统,但多依附于强势的“五正声”这个“位系统”的观念;“偏音”中除了能成为新“五正声”之一员的音位(如变徵、变宫、清角)外,其它都只有“调扩展”的作用,一般不能立调。[2]当然有些畲族民歌音级中有升、降、微升、微降的现象,或者尾音有上、下滑音的装饰,也使其民歌调式具有游离的色彩。
(二)独特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