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的狂欢性与民众娱乐性的文化表征,[9]还有的提出从乡村旅游的角度探讨跳香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途径。[10]以上的研究大多是民间采风式的静态记录,缺乏人类学视野的深度描述以及对现代社会跳香仪式传承与变迁的关注。本文以“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泸溪县梁家潭、八什坪两个乡的跳香仪式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得以保存的田野调查为例,以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理论对现代社会跳香仪式的传承与变迁进行探讨,期待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互动中的传承与延续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跳香仪式及其分布区的文化互动
跳香,是“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的泸溪、古丈、沅陵、辰溪、溆浦等县交界处瓦乡人的宗教祭祀仪式。《辰州府志》风俗卷十四载:“十月朔日剪纸为衣,具酒肴奠于祖茔……是月望日农家祀五谷神,曰降香……”。“降香”,又名“跳香”,因跳香老司的经书上写作“十月明香大会”,当地人又称“十月明香大会”。跳香是瓦乡人最隆重的节日,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记载:“苗人,盘瓠种也……以十月朔为大节。”每年农历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村民们都会在各自的跳香殿跳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清代光绪年间顾奎光、李涌修篡的《泸溪县志》还描述了跳香的盛况:“滕子岭延禧观右侧与各乡都立有殿宗,各村会首主持洁净坛宇,备办祭物。祀毕举行会饮礼,长幼依次就坐,欢舞散去。”
跳香仪式是每年秋冬时节进行,清人陆次云《峒溪纤志》云:“苗人,盘瓠种也……以十月朔为大节。”每年农历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村民们都会在各自的跳香殿跳香,祭祀盘瓠,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各村寨跳香的具体时间由跳香殿头人按老司的安排定,一个老司分管几个村落,老司根据村落布局确定每个村落的跳香时间,从农历九月二十开洞开始,到十月十五封洞结束,少则一天,多则三天。
“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的泸溪县至今还保留跳香仪式的主要是两个乡――八什坪、梁家潭。两个乡位于泸溪县的西北部,其地理位置相近,同处于古丈、吉首、泸溪三县的边界,与古丈的河蓬、吉首的丹青、排绸乡交界。这两乡保留跳香仪式的村寨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全部会讲乡话(瓦乡话),属于一直以来有争议的族群——瓦乡人1。在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与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等文献记载中,瓦乡人被称为仡佬人或蛮、僚人,其后有的称为苗人,到了近代人们根据其语言的“聱牙佶曲”才称之为瓦乡人。从1956年代国家民族识别工作开始,关于瓦乡人的语言以及围绕语言而开展的族属问题一直在争论中,以王辅世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瓦乡话是汉语方言,以侯自佳为代表的本土学者认为瓦乡话是苗语支系,国家民委在瓦乡人族属问题上还是把语言亲属关系的调查作为认定的关键,认为瓦乡人的语言与汉语没有多大区别、生活习俗基本上与当地汉族相同,据此认定瓦乡人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11](P85)20世纪80年代以后,长达30年之久的瓦乡人族属之争终于以民族成员按自己的愿望恢复为苗族、土家族,部分人维持汉族成份而降下帷幕。这样使瓦乡人聚居区的八什坪乡、梁家潭乡族群关系呈现复杂性。两个乡都会说乡话,2而民族成份却有苗族、土家族、汉族之分,两乡的通用语言除了乡话外还有苗话、客话(瓦乡人对汉语方言的称呼),并且由于与之交界的县城不同,客话还分吉首客话、古丈客话、泸溪客话。近年随着县城支教老师的到来,中小学生中说的客话又是普通话。由于语言接触的频繁性与族群互动的融合,导致这两个乡的文化呈现多元融合的局面。
三、文化互动与跳香仪式变迁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