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泸溪县八什坪与梁家潭两个乡语言接触频繁,族群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融合,这一区域的宗教仪式跳香也展现出新的形态。
1.从族群文化到区域文化:仪式文化空间的变迁
“文化空间”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类别,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具有十分鲜明的生活文化性质,表现的是特定活动方式和共同文化的形式及氛围,指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兼具空间性、时间性和文化性的特点。本文的文化空间特指文化现象的分布区域。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从清代开始跳香仪式就在“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瓦乡人聚居区盛行,每年的十月,当周边的汉族、土家族、苗族在敬祖先、敬傩神时,瓦乡人以特定的跳香仪式祭祀五谷神,在这个本族群文化体系下建构起来的特定的仪式空间里活动,呈现出民间社会对现实状况转换的一种周期性渴望,并演化成集体的狂欢,在族群边界中进行着“我群”与“他群”的划分。近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跳香仪式尽管仍然冠以瓦乡人宗教仪式之名,但是已逐渐从特定的文化空间播布至整个沅水流域瓦乡人聚居区周边的族群,不再“具有族群的专属性”,不再是“只有在这些族群中才会出现”“具有特定意义”的“特定的仪式”。[13](p106)梁家潭乡芭蕉坪的跳香老司张ⅹⅹ说:
跳香以前只是额(我们)讲乡话的瓦乡人跳,现在讲苗话的、客话(汉语)的都跳。梁家潭乡的榔木溪村讲客话(汉话),现在修了跳香殿年年都跳香,八什坪乡花园坪村的八什坪寨,全寨讲客话,以前村干部不准他们寨上跳香,这几年看到额(我们)寨上跳得热闹,就开始修殿,请老司来寨上跳。八十坪的覃家寨,一寨都姓覃,港(讲)客话(汉语),户口上是土家族,这几年也年年跳香。还有和额(我们)寨上挨得近的车路边上的潭溪镇大坡流村,全寨都港(讲)客话(汉话),今年一个后生带了几个人来额(我们)寨上请我去跳香,晓得我在小坡流跳,还专门到跳香殿看了几天跳香才帮我请动。
由于沅水流域瓦乡人聚居区多元文化的融合,跳香仪式由瓦乡人特定的标志着族群特征的宗教仪式,扩大到瓦乡人聚居区周边族群的区域文化,仪式实践的时空出现明显的位移。近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在民族旅游的推动下,跳香这种宗教祭祀仪式还被地方文化精英与文化持有者共同建构成一种展演的广场文化。原本在跳香仪式过程中老司和香客请神时的舞步被演绎为“关公推车”、“辛女梳头”、“观音合掌”、“黄龙缠腰”、“黄狗穿裆”等广场舞,穿插在民众的健身活动中,每天在县城的盘瓠广场上演,由这些舞步组成的跳香舞还在“三月三”、“六月六”这些民间节日中展演。随着民间仪式的国家在场,跳香仪式在展演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国家的象征符号,以求获得在当前时代的合法性存在,以宗教祭祀为目的的跳香仪式成了主流文化中进行文化产业与民族旅游宣传的功利性展演,从而扩大了仪式的文化空间,使跳香仪式从族群文化变迁为区域文化。这样,代表瓦乡人“历史叙事”与“族群记忆”的跳香仪式,也因之染上了浓厚的现代国家的权力色彩和现代社会的具体语境,根植于“草根社会”的跳香仪式已不专属于传统,仪式的展演与展示已经植入现代政治生活与权力运作的表述符号。
2.从组织严密到结构松散:仪式组织形式的变迁
传统的宗教仪式为了显示其维持社会秩序、控制社会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