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这天;民国《简阳县志》信仰民俗“驾会”条记载,三月二十八东岳会和六月初一城隍会,街头巡游队伍中,“前列用优人装扮演目,或二人一抬,或三人一抬不等,名曰‘平抬’”;又据民国《新繁县志》介绍,旧俗以十一月十八日为“城隍诞日”,这天人们抬着神像“出驾”,有称为“站班”的判官、鬼卒及罪犯的种种装扮,“庙中则演剧酬神”,届时“士女嬉游,乐而忘返”……城隍庙会是以祭神赛会为主而糅合商贸、民艺、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自古以来,不只是百姓,连官府也会参与其中。正因为川蜀民情民风如此,上个世纪末我们编纂的《四川傩戏志》在“演出习俗”部分将“城隍出驾”收录书中,条目写道:“旧时,每年到了城隍会期,都要大礼祭祀城隍。祭仪之后,还要把城隍老爷的‘神驾’(俗称‘金身’,及泥塑神像)‘请’(抬)出庙门巡游各街。”光头赤膊、身着红裤的彪形大汉抬着威严的城隍爷出行,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由锣鼓吹打伴行,有装扮阴曹地府的判官、无二爷、鸡脚神的,有装扮“被阴司捉拿归案进行惩办的鬼魂”的,有在额头、胸部、肩头、手臂挂“七星灯”赎罪的,更多的是抱着祈福佑求消灾心理以及寻求娱乐的民众。“此‘游傩’仪式又称‘喜神会’,已带有滑稽、幽默的表演动作,有情节、有舞蹈、有表情,近于哑剧表演,所以群众十分喜爱。”[2](363-364)
川南地区,民国《乐山县志》载当地二月二“县城隍诞辰”和五月二十八“府城隍诞辰”,皆有巡游展演;清同治《筠连县志》载五月二十八城隍会,在城隍出巡队伍中,“优人扮诸杂剧,前后音乐、旗帜,仪仗整齐,谓之‘出神’”。川中地区,清道光《蓬溪县志》记载当地六月习俗,“二十四,‘城隍诞辰’。先一日演剧,各乡民醵金结社,入城与会”,或扎彩船装童子为驾娘,“容与荡桨,三两成剧”,或“选俊秀童子扮演杂剧”,以壮汉高台行进,次日城隍出巡后回庙,“大门外俳优剧作,士女设棚幔,列坐观之”,又是一番热闹景象。除了街头装扮巡游,这种城隍会上演戏,有的时间不短,如过去荣县每逢“城隍会临,必演梨园匝月”(詹言《县城隍会竹枝词》诗序)。四川省府成都,又称“锦城”,昔日这省城的城隍庙会规模非凡,蜀地作者笔下多有描述。今有人作《锦城旧事竹枝词》,其中有《城隍会》:“各有职司府县分,尊年法驾年三巡。二爷小鬼充前导,车过柏烟秽气熏。”释曰:“……城隍了阴曹之地方官,每年在其管辖境内,例须出驾巡行三次。一在清明节(三月上半月内),一在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一在下元节(十月十五日。……届期以神轿抬城隍塑像(此像出驾专用)上街巡行。神轿前为仪仗队伍,次为装扮地狱变相中之‘吴二爷’(方言对‘无常’之称)、鸡足神、牛头、马面、五猖、判官等鬼府吏卒约十余人,以及裸身刺肉挂灯之还愿者。神像所过之处,前有手车推柏枝燃烧,先驱清道以除秽气。于时大街之上,香烟缭绕,多人围观。居民门前,或摆设香案,顶礼膜拜。”此外,“当时成都神祇出驾除城隍外,每年尚有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之出驾。清人龚炜《巢林笔谈》卷一载,江苏昆山以三月二十八日为岱诞,各乡之神朝于岱庙七日举办赛会,极为盛况。岱又指岱岳,即指东岳,可见此俗,不仅四川一地如此。惟岱为四岳所宗,神以大帝之尊,其出驾仪节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