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应高于地方官吏之城隍,然成都所见,似与城隍出驾并无不同”。[3](22-23)
省府成都所辖的都江堰市,昔称“灌县”,是内地平原与边地山区交界。从灌县沿岷江上行,过映秀,经绵虒,海拔渐升,便到了汶川。20世纪上半叶赴岷江上游羌区走访美国民族学家葛维汉,记录汶川县和平寨释比在请神仪式中呼唤的各路神灵中有“汶川的城隍菩萨”。[4](76)据地方志,汶川下关“旧设有城隍庙,每祷必灵,为民除害”(民国《汶川县志·艺文》收录清康熙元年张耀祖《重修城隍庙碑记》)。又据《羌族词典》,昔日汶川有城隍庙四处(龙溪乡二,绵虒一,威州一),会期也在农历五月初十,“威州、绵虒二地当天由人扮成城隍和城隍娘娘,坐在轿内,上街巡游,沿街民众烧香烛”。[5](391)龙溪沟今被称为“羌人谷”,是羌文化保存较好之地,沟中城隍庙供有十殿阎君,每年八月十五举行城隍庙会。从汶川再往上行是茂县,乃川西北羌文化核心区。昔日茂县有三座城隍庙,民俗集会兴盛。据清代《道光茂州志·祠庙》记载,城隍庙在内城,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年住持尘参修补东西廊。道光九年里人重修抱厅、大门。又庙二:一在叠溪;一在州东大坝。土人曰:一州三城隍”。茂州城隍会在民国时期犹见,时间为农历五月二十八,据当地年长者回忆,届时人们要抬着城隍老爷巡游城区,护佑地方,谓之“出驾”,场面可观。北门外有厉坛,“每岁清明、中元、十月朔祭。先期一日牒本州城隍,焚牒文、祭日迎城隍行神于坛”(《道光茂州志·典礼》)。叠溪古为蚕陵县,城筑于唐贞观时,明洪武、成化年间皆曾重修,民国时期毁于大地震,仅余东城门、城隍庙、蚕陵重镇碑、石狮子等,遗址在今叠溪镇较场村南。如今,游客沿国道213线去九寨沟要经过叠溪,地震后由堰塞湖形成的叠溪海子现在已是有名的旅游佳境。“1933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五,四川茂县叠溪镇。连日来,阳光毒辣,天无滴雨。一群小孩在城隍庙里观看为城隍老爷‘穿衣’,老百姓们准备在10日后的城隍庙会上,向城隍老爷企求风调雨顺。谁也不知,一场城毁人亡的天灾即将降临。下午3时50分,随着一声轰鸣,大地巨动,天翻地覆,一场7.5级地震吞噬了古镇。据当时统计,这场地震造成近7000人遇难。”④叠溪庙会起源于清末民初,昔日号称茂北最大庙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三,人们把城隍爷抬至东门外的南坛庙,到七月十五这天再抬回城隍庙,届时还要舞龙灯耍狮子燃放鞭炮,驱邪祟求平安,赶会者人山人海,还有物质交易商贸活动,好不热闹。
《道光茂州志》所言大坝在民国时期为清平乡治所,1951年划归今属德阳市所辖的年画之乡绵竹。茂县与绵竹一山(九顶山)之隔,“5·12”地震后,当地乡民自发成立了羌汉山歌队,四处演出、参赛,常常出现在电视镜头中,“2006年,清平九顶山羌汉山歌队受到地方重视,被列入德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08)其领队老孟还时不时将他们山歌队活动情况打电话告诉我。前不久,羌汉山歌队的老孟用电子邮件给笔者发来他们从当地老人(有上百岁者)口头搜集的一系列民间故事,其中有《城隍庙和清平茂州二衙门》,故事曰:“先说清平镇,传说大禹治水时,就在蜀禹驻扎十万大军治水三个月,因清平河叫禹江河,后又传说秦朝秦二世为纪念羌凫王,在此住过,三年后到温江、郫县当了鱼家女上门女婿叫鱼凫王。因在清平修建太子城城隍庙,原在瓦窑包大平,传说汉献帝时涨大水崩山泥石流埋去。后迁于现老街小盆地中禹江河西岸,与禹江河东千户土司衙署对峙,后又在东汉朝年间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兵至清平时,茂州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