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瓷所蚕食呢?许多人认为是税收重的因素,但柯逢时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批驳。“江西瓷厘不及原价十分之一,而洋关纳税,则全其轻重,别其精粗,辨其花色,几逾十倍。……然中国之销数日绌,而外洋之漫灌日多。揆厥所由,实缘窑厂资本未充,不能与之相竞。盖该镇自军兴以后,元气未复,又一僭于火,再论于水,资产久已荡然,勉力支持,益多苟简。”在柯逢时看来,瓷器的质量和税厘均不是景德镇瓷器衰落和洋瓷行销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瓷业生产资金的缺乏。因此建立新式瓷业公司,维护景德镇瓷业利益是恢复瓷业辉煌的主要渠道。“臣查外人游历江西,于该镇无不迂道往观,多购粗瓷,归贻亲友。……日本且岁购白坯回国,加以绘饰,转运西洋。盖西洋富人所用器物,以手制者为良,非以机器所制为珍重也。……今计设立公司,精求新制,以后当可大开风气,广浚利源,与其振兴他项工艺,收效难其,不若因其固有者而扩充之,
为事半功倍也。”[4](133-135)
柯逢时的奏请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景德镇瓷业振兴的兴趣,且认为只有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将国粹发扬光大。“从前每岁所入不下五百万金,现虽渐不如前,而贸易犹称极大。所慨者外人自来中国,初见有佳瓷不惜重金购去精美者一瓶一盂,贵至数千金。既而自募良工,刻意仿照,虽其式样之古雅终不殆中华,而彩画鲜明泥质洁白转觉过之。近来日本又仿西制物多价廉,侵淫入我内地,置身五都之市,花罇茗碗几于触目皆然。夫中华瓷器之精良,久已驰名海外,为他国所艳称。徒以业此者皆微贱之流,旧法相安,不思振作。而东西洋诸国不惜糜厥巨款,刻意揣摩。讫乎今日非特中土所造不能售入外洋,抑且他国所成将遍乎内地。……今得江西大吏创设公司,并虑银根紧迫,百物腾贵,为之分设官银钱号以利转输,似此借力扩充,尽心辅助,将见大开风气,瓷业必日上蒸蒸,曩时之每岁售得五百万金者,此后或不难突过之。谓非大宪倡导之功哉。”[5]自1903年提出创办的瓷业公司的设想,景德镇也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与江西瓷业公司相配套的是新式学校的建立,并相应的设立的新型的陶瓷改革机构,著名的代表有陶业试验所和江西陶业管理局等机构。以公司为主导,以学校和新型试验机构为配套的近代景德镇工业发展体系建立起来。
1949年,景德镇解放以后,新政权没收了江西瓷业公司等相关瓷业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筹建国有公司,进行国有瓷业生产改革的尝试。1951年,在市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分散的瓷业个体经营者采取私私联营的形式,先后组建了国光瓷业产销股份有限公司、裕民陶瓷生产股份有限公司和建中瓷厂。随后从1952年开始,在前期合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不伤害商户的基础上,扩大了联营的范围,到1956年,先后出现20余家大的陶瓷联营瓷业,并再此基础上,进行了全行业的调整,将原来组建的13个老合营瓷厂和6个新合营瓷厂合并,组建了裕民瓷厂、国光瓷厂、华光瓷厂、民光瓷厂、新合瓷厂等十个瓷厂,同年2月,又将上述10家瓷厂更名为第一至第九瓷厂和美术瓷厂。到了1958年7月,在公私合营的基础上,把10个公私合营瓷厂和十个瓷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10个大型瓷厂。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景德镇瓷业瓷业工厂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大类近30家陶瓷相关企业,共瓷业从业人员近6万人,再次进入了整个城市瓷业迅速发展与振兴时期。形成了日用瓷、艺术瓷、电瓷、电子陶瓷、工业陶瓷与特种陶瓷等全面配合与发展的陶瓷生产格局。在瓷业发展的辉煌期,景德镇外汇收入超过3000万美金,在国家外汇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各种复杂的现实原因,景德镇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