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的艺术,而是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3.在步入现代化时期,民间工艺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并没有消失,并没有真正成为“遗产”,而仍旧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造型艺术和文化精神为今后发展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民间工艺始终是以维系人类生命的存在为价值核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工艺是一种“母型文化”或者是“母体艺术”。
二、 民间工艺的特征
我国的民间工艺主要是农耕社会遗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这种文化现象直接扎根于民俗生活。民间工艺伴随着我们前述的各种生计方式----农耕的生计方式、牧业的生计方式、渔猎的生计方式等,民众生活中的纺纱织布、制作器具、礼仪节日中的道具及装饰完全是出于本身心愿的、质朴的、实际的生活创造,各类生计方式都有民间工艺的伴随。
数千年来,我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其生产方式的广泛基础是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民间工艺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活动领域和生产部门,民间工艺的制作者也与专业的艺术家有很大的区别。民间工艺是生活的产物,也是乡土社会的直接产物。河北蔚县是剪纸之乡,山东潍坊是风筝之乡,天津杨柳青是年画之乡,这些民间工艺的乡村往往成为解读这些村落的“文化语法”。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提供了中国农耕社会生活的完整的细胞。在很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虽然我国有城市的出现,但是乡土社会并没有解体。这是民间工艺的文化生态语境。民间工艺是村民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的一种生活实践活动。所以有学者提出建立艺术民俗学的研究体系。定位于:“对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向的研究。”[9]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这是我们认识民间艺术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民间工艺显示的特征是:
其一,民间工艺既显示静止的物态形式,又显示出整体的动态特点。学术界认为,民间艺术不仅仅具有体裁、样式、功能、结构等不同于一般美术的空间性、造型性、静态性等特征。民间艺术呈现的是物的形态。各种材质制作的器具、编织、面具、剪纸、玩具、泥塑等民间工艺的造型美不胜收。民间艺术的产生和承传是通过物化的形式来谋求符合主体意愿的现实力量。物化形式是一种象征符号,符号美学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民间工艺的又一视角。每一件民间工艺都是一个符号,不同类别的民间工艺造型组成了不同的符号群。它可能解决实际生存中的问题,也可能表达一种臆想的因果关系。研究者把民间艺术的造型分为:(1)实用性;(2)完美性;(3)象征性;(4)概括性;(5)抽象性等若干类。[10]不管那种表述形式,它都具有可视性、可感性的特征。民间艺术是一种物态的文化,是一种实体性的文化样式。民间艺术是人们生存空间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模塑或者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惯习和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民间艺术还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春节期间拜灶神、财神,张贴灶神、财神的画像;正月十五扎龙灯、耍龙灯;五月端午门楣上插“艾蒿”,陕西、山西在人生礼仪时制作礼馍,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出现“泥泥狗”,这就形成了在特定时空中的民间艺术的展演。民间工艺不仅是静态的显现,它呈现在生活世界中,是被利用的,可以操作的,皮影、面具、脸谱、风筝、玩具、纸扎、面花等都具有动态的特征。而操作行为的主体是人的行为。所以显示出动态特征。以往的研究往往注意民间工艺的物化形态,孤立地研究其色彩、造型、结构布局及文化内涵,很少把民间工艺置于民众的生活中。民间工艺是在生活中的表演,就必然有演示者与受众,从这个意义上说表演是活态的,表演是沟通行为,也是表演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