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李兴华:传统产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与发展——以景德镇民窑变迁为个案
2016/10/8 17:43:38

传统产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以景德镇民窑变迁为个案
吴 艳1李兴华2
(1.2.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摘要:陶瓷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瓷窑烧造是核心环节,在景德镇陶瓷生产中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民窑生产出现了新的特征。探究新民窑生产的特征和重要作用,进而折射出现代景德镇陶瓷生产中的传统和现代影响中的景德镇瓷业发展。
关键词:新民窑;现代重生;瓷业烧造;转型
一、传统民窑生产模式和特征
景德镇是著名的陶瓷业生产城市,其瓷业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到了宋代时期,景德镇便成为全国陶瓷业的中心。在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内,制瓷业不仅是一方民众的衣食产业,同时还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政务。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达到了鼎峰。随着陶瓷业从业人员的增多,陶瓷生产的规模日渐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传统景德镇陶瓷生产包括官窑和民窑两大体系,而民窑陶瓷生产更是景德镇陶瓷业的源泉和基石。
陶瓷生产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从成型到烧炼、彩绘、销售有很多工序、涉及到很多环节,都有严格规定。在宋代以前,由于景德镇陶瓷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处于耕陶不分的阶段,所以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没有成型。宋元时期是景德镇民窑制度的形成时期,由于景德镇陶瓷生产日渐成熟,陶瓷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单靠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经无法实现陶瓷生产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陶瓷生产过程中利益的分割,对于陶瓷生产慢慢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存在的矛盾,陶瓷生产商在长期的陶瓷生产过程中,相互妥协,逐步形成了陶瓷生产制度的雏形。明清时期景德镇形成了陶瓷生产原料供应制度、陶瓷生产行业区分、分工制度及销售制度。因此,到了明朝时期,景德镇陶瓷生产分工更加的明确,有“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说法。
传统的景德镇民窑生产主要分为烧、做两行,烧主要是指瓷器烧造行业的柴窑和槎窑,因为传统的景德镇陶瓷生产主要靠眼力,因此烧窑的好坏也就决定了瓷器最终的成败,因此是决定瓷器生产最重要的环节。此外,烧窑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一般的个体很难负担得起,都是大的窑户老板。做是指从拉坯到画红一系列的陶瓷工艺过程,这一过程既可以大的陶瓷窑户老板也可以单个个体,这也就意味着烧窑的老板在瓷器烧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地位。但也有个别技术非常优秀的画瓷器的,景德镇称为红店佬,依靠自己的技术采取搭烧的手段,来赚取财富。但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先进的窑炉的引进,柴窑烧造在景德镇的决定影响力开始下降。
传统的民窑生产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瓷窑烧造模式。首先,血缘是民窑生产进行的核心,所有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扩展。景德镇瓷窑包括柴窑和槎窑两种模式,柴窑是都昌人掌控,任何其他人不得干涉,其核心技术的传承是保密的,甚至是只传家族中的男性不包括女性。在挛窑技术方面,也仅仅为都昌冯姓独占,而满窑也是如此。传统民窑生产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温控技术,全靠肉眼和经验,因此,一个优秀的瓷窑烧造的把桩师傅是瓷窑生产的关键。再次,传统民窑生产是建立在固定的雇佣模式基础之上,而这种模式是决定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任何一方的无理由的去拒绝另外一方都要受到惩罚,这就保证了瓷业生产的固定性和稳定性。
二、技术变迁与新型产业模式的出现
1949 年以后,政府加强了对瓷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先后成立了十几个国有和集体的大瓷器生产企业,实现了景德镇瓷器大的机械化生产。但到了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景德镇瓷业大工业化生产模式开始解体。大量瓷业工人下岗,开始了民窑生产的复苏阶段。而大量的下岗工人在国有大瓷厂中所从事的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