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6](12)《周礼·考工记·画缋》称: “画缋之事……五采备,谓之绣。”[7](97)春秋时期,在服饰上刺绣开始盛行,在布与帛上皆可刺绣。周代在细葛(布)上绣花称絺绣,在丝帛上绣花称文绣,汉代在汉帛上的绣花才通称刺绣 。[8](764)张小红女士认为麻布上绣花的夏绣,可能起源于北宋时期。据她推测:第一种可能,宋元以后,麻纺的主体地位让位棉纺,棉纺的面料适合一年四季穿着,开始成为主要的服饰面料,而麻纺的布衣因适宜于夏季穿着,开始有夏布之称,麻绣也开始称“夏绣”;第二种可能,在北宋时期,以名人书画为题材的美术刺绣勃兴,正是这股风潮,在民间的麻绣基础诞生了夏绣。可以肯定的是,在北宋时期麻绣开始分化,形成出以名人书画为主要表现题材,有正统之美的夏绣,和以民间审美趣味为题材,有“俗”文化之称的麻绣。在今天,江西人习惯于称手工麻布为夏布,因而无论以上哪种形式的绣皆称为夏绣。
(三)江西夏布绣功能的追溯
江西夏布绣经历由礼仪、实用与美观到进入装饰性美术型刺绣行列。江西夏绣在民间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心灵手巧的绣娘除了在夏布服装上刺绣之外,也在用夏布制作床单、蚊帐、枕巾、手帕、香囊、褡裢以及口袋等生活用品上刺绣。民间刺绣,一方面可以让麻布更加厚实耐用,减少织物磨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观赏性。根植于民间的夏绣内敛而朴实,众人相附、代代相传。民间夏绣题材贴近民间装饰,多为喜庆婚嫁、生儿育女、祈富增寿之类的图案,以此来表达吉祥宝贵、事事如意等美好的祝愿。[9]它的绣底多采用麻布的本色或是用土靛青染底色,色彩朴实。[10](48-51)夏绣作为一种传统女红,处于自给自足的模式中,而尚雅的美术型夏布绣,普及化程度不高。到了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机械制品开始逐渐取替传统手工艺品,民间刺绣家庭式生产模式的解体,让夏布绣的发展进入低谷。可喜的是近十年来在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中,江西人赋予夏布绣新的生命力,在以民间夏绣工艺的基础上,吸收苏绣、湘绣等绣系手法,发挥夏布绣底特色,用绣针描摹名人书画,从而让夏布绣重新在传统美术绣的范畴内崛起。
二、江西夏布绣的技术要点
渝州绣坊由张小红女士兴办,是一家以弘扬夏布绣为主的文化产业企业。张小红女士向笔者介绍了夏布绣的关键技术要点,并在企业绣娘的指导下,笔者尝试了夏布绣的绣制。夏布绣分为绣底处理、设计绣稿、上棚、过稿、刺绣、后整理与包装等若干步骤,在此归纳其技艺的关键要点。
(一)夏布绣底的处理
俗话说“麻布绣花,底子太差”,制好绣底是夏布绣的关键一步。绣坊在麻纺企业产品中选
择或定制高支、色泽柔和、纹理疏密有致的夏布作绣底。夏布材质粗糙、质地硬实,需要对前序的纺织和后序的整理把关。前序,苎麻纺织成夏布,需经过割麻→刮麻→脱胶→绩麻→晒麻→刷浆→织布→清洗→漂白等多道工序完成,每道工序都需要高质量的要求,方可纺织精细的夏布。后序,江西夏布企业同地方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将收购的麻纱或手工夏布,通过浸酸→碱液浸渍→水洗→酸洗→水洗→脱水→晾干,这样一个碱煮法工艺流程脱胶,达到软化后方可卖给绣坊。而要绣制仿真度高的艺术作品,绣坊还需对夏布进行后整理,使夏布表面平整光滑、质地柔软。以前,民间夏绣绣娘会采用传统办法,将夏布放置在木甑下蒸,通过水蒸气进一步脱掉夏布麻纤维中胶质和可溶物质。蒸后取出清洗晾干,叠放整齐,用洗衣服的硬木棒槌捶打,使之达到平整的定型效果。渝州绣坊的专业师傅将夏布浸泡在70℃左右的草木灰水中约两小时,后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