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在西方消费文化的定义中,鲍德里亚的研究比较凸显。他认为:“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鲍德里亚的商品符号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和影响,在他看来,原有的商品在资本主义交换价值下,其自然的使用价值已经消失了,而商品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符号。因此,消费就不仅只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费。[1](123)他关于消费是符号意义的观点,还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文化既然是人类所创造的、作为意义系统的表达、显示、交流和传承的符号(比如卡西尔、格尔兹等),那么,必须注重消费社会的符号属性。也就是说,消费本身就是文化行为,消费行为及消费品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消费社会理论和主要的思想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功利主义,强调个人需求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是社会道德和政治中心。第二,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此种理论认为消费商品不单是满足人类物质的满足,消费还是一种符号消费,商品的价值不是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
木雕重彩是建立在东北民俗文化基础之上的手工技艺,在传统社会中并没有激起民众对其进行消费的欲念。当它想要实现刺激消费的目的,首先必须通过物化形式作为载体。如果跳出东北民俗文化领域去思考木雕重彩,它首先是作为一个有社会属性的社会存在物。木雕艺术的存在是因为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在一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物质角度看,木雕艺术是特定时期的艺术;从精神角度看,木雕艺术并不能摆脱社会大环境的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的束缚,其存在是要在社会中得以体现,其社会属性是它的最基本属性。
当木雕艺术经过了由传承人的文化建构、与现时代社会流行因素结合,被赋予商品属性之后,木雕商业便形成了,作为艺术的物最终是以商业品牌文化的身份呈现在消费民众面前。当这种艺术完成了这种属性的转换,它就不仅仅是作为商品存在了,而是参与到消费社会中,成为一种文化资本运作的载体。社会存在物自然和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依存,在消费社会中文化和经济之间的运作也需要载体,民众的参与作用将文化转换成有经济利益的市场商品。以下笔者试着分析木雕重彩成为消费文化资本运作的方式: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非遗本身有鲜明的地域性及民族性,它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环境,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传承后代,非遗传承的核心人物即传承人所拥有的精湛技艺,便是活态遗产,这种活态性是非遗的根本属性。“一种民族文化,特别是活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很难依靠其自身力量进行,而必须与民族社会的现实生活需要相联系,才可能保持和发展下去。”[2](33)民众的价值观念、思想追求等在实践中的互动,也是非遗活态性的重要特征。其实,对于有着商业性质浓厚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在它满足社会需求、形成有效市场运行时,它是能够实现保护和发展的,这是双赢的局面。传统的手工艺如果只是固守传统,不知创新与变通,那么必然会逐渐消亡,非遗政策的出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让传统手工艺技艺能够在当代消费社会中找到庇护,也能够对其传承与振兴,文化与经济发展起到良好互动效果。
第二,艺术被赋予功能性、文化性。消费社会中,过去刺激不了消费民众的消费,现在将社会大环境中的流行因素甚至主流因素中的成分被移接到木雕艺术上,赋予其文化功能,将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卖点刺激民众消费。通过木雕艺术承载的象征符号及流行符号,民众购买文化实现象征符号价值。民众的消费不仅是满足了自身的物的需求,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消费。
第三,木雕重彩作为物的存在,作为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