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八姓八户人马,陆续来到潮河与哈桑河交界处圈占围垦田地,每户搭建窝铺居住,后造屋八间,从此哈桑沟门称为八间房。”[13]
(三)山东、河南、山西移民来此垦荒、经商
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人口主体除了清军八旗人口之外,在清代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大量的山东、河南、山西垦荒的汉族移民的涌入,也构成了丰宁满族自治县人口历史构成的一个重要来源。据《河北省丰宁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凤山镇“明末为蒙古人耕牧区,蒙、汉人散居,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在辽代土城遗址上重建该村,……康熙中期居民地仅是‘离落五六处’。多为内八旗人及明末由山左(山东)俘虏或逃来的流民。……元属兴州宜兴县。明属京师大卫宜兴千户所,后入诺音卫。”[14]所以看出,丰宁县域内的人口构成多是跨族群文化移民的结果,尤其是汉族传统文化以及明末清初的卫所文化造成的族群之间的文化涵化的现代结局。因为不但是以山东、河南为代表的汉族移民文化的侵入,同时明末这里设置的宜兴千户所中的“军户”“乐户”文化给当地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解构性的变化。因此,当下的丰宁“吵子会”音乐的族性呈现出鲜明的汉文化元素的深层原因,在此可以给一个初步的回答与解释。
据《八间房村志(1645-2015)》(内部资料)记载,丰宁满族八间房包括“吵子会”传承人陈氏家族在内的其他29个姓氏,全部是从山东迁徙过来的。八间房村的省级非遗产项目蝴蝶舞民间艺人多是赵姓“书”字辈份的,如赵书贵、赵书俭、赵书亭等。[15]这些姓氏与分布在豫东南、山东部分地区的汉族姓氏相类似。还如胡麻营镇塔沟村的族谱记载丁姓是从山东登州府海阳县西朱武行村乡古同社二大甲唐王丁家庄迁来,有寻根的村民去找过,如今该县还在,改成了现在的海阳市[16]。据一位村民介绍说,其村的族谱显示他们是清朝时来自于山东登州府海阳县二大甲丁家庄。另据《清史稿·地理八》(卷六十一)记载:“登州府:衞,繁。总兵駐。登莱青膠道;今徙煙薹。明,领州一,縣七。雍正十三年,裁所辖四衙,置荣成、海阳。”[17]山东的“海阳县”正是“登州府”管辖范围,然而该村丁姓村民的前身也是清代时从山东登州府迁徙过来的汉民,与相距十多公里的满族八间房村民祖籍都是山东,来自于登州逃荒、垦荒的汉民。后来蒙汉通婚的背景下,其后代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丰宁县成立满族自治县之际,塔沟村民集体改成了蒙古族身份。可以看出,清代丰宁八间房满族“吵子会”乐人身份与汉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但是在满族文化的强烈认同背景下,彼时的“吵子会”乐人的主观认同则归属于满族文化认同。所以看出,以八间房为代表的坝下很多村寨,大部分都是从中原、山东等地迁徙过来的汉族移民,他们所承载的汉族传统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当然,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也不例外,均带有典型的汉族传统音乐元素。据笔者采访多个“吵子会”艺人,他们都均认为,他们的第一代师傅是来自山东登州府的民间艺人教授的。可以看出,丰宁八间房满族“吵子会”音乐文化的源流带有十分鲜明的汉文化基因,是汉族传统音乐文化跨族群、跨地域性的传播之产物。结合“吵子会”音乐起源的历史史料可以看出,丰宁满族八间房“吵子会”音乐是移民迁徙背景下的满汉族群传统文化互动交流的文化产物,同时也是对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结构性失忆”[18],是对满族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的重构。即清代(汉族文化认同-满族文化认同)——辛亥革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间(满族文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