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健:日本人的艺术化生活是如何营造的?
2020/4/23 15:31:56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国家的代价很大,损失很大。但是来自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援助也让我们暖心,邻国日本、韩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无偿捐赠大量的口罩和防护服。当然,不仅有暖心的物资,还有暖心的文字,日本捐助的医疗物资上贴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词条,上句来自隋唐时期日本著名的政治家长屋亲王所作的一首诗,下句来自中国古代的典籍《左传》,优雅地表达了对中国朋友的情谊。如此风雅的词句,如此诗意的语言表达,哪怕疫情是多么的可怕,具有灾难性的,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谊,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心思是什么。其实这种传统是中国古人的表达方式,纵然今天在我们的文字和口语表达中已很少能够看到这种表达方式。但是却被日本继承过去,现在又回传给我们,让我们反而觉得眼前一亮,让我们觉得这是多么具有艺术性的表达。由此展开,我想谈一谈日本人的艺术化生活这个话题。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受日本基金会邀请,我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与著名社会学家荻野昌弘教授一起,合作开展“艺术介入日本社区营造”的项目研究,期间我走访了很多日本的城市和乡村社区,对日本社会、民众生活形成了一些感受,正好借机来谈一下。
善于学习与精致化
日本是一个极其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代前往大唐的一批批遣唐使开始,他们前赴后继地学习强势的中华文化。如果一个民族能够下定决心去学习他族的强势文化,它的学习态度一定是虔诚而恭敬的,学习精神一定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学习动机一定是追求精益求精的。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们如痴如醉,俯首学习。这是历史,以致于今天日本人做事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是来自历史的传承。日本的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让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并存下来。中国传统的插花、闻香、书法、饮茶传至日本发展成为花道、香道、书道和茶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有所创新。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我志在富民,这是不错的,但仅仅是富,还够不够?其实人是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人要安居乐业,这里的安乐就是高一个层次的追求,而这个追求要有一个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吃饱穿暖就达不到这一点,就接触不到这最高一层。文化的高层次应该是艺术的层次,这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但再进一步我就说不出来了,因为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感觉也没有达到很深的程度。我所致力的还只是要帮助老百姓们吃饱穿暖,不要让他们饥了寒了,这一点我可以体会得到。但再高一层次的要求,也就是美好的生活,这是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也是人类今后前进的方向,我就说不清楚了。但我能感觉得到,所以要把它讲出来,而且把它抓住,尽力推动人类的文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也就是向艺术的境界发展。”日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人均GDP全球名列前茅,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按照费先生所言,他们已经开始追求艺术化的生活境界。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拥抱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就是去追求一种美好而精致的生活,并且是让艺术为美好生活服务这样一种态度。可以说,日本人在生活总是在践行生活美学理念,从一日三餐,家居装饰,到建筑、工业产品设计,都是极尽用心,力图做到极致。比如作为工业产品的电饭煲,一直是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较为青睐的带回中国的商品。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电饭煲如此受宠?有一次,我到大阪梅田地区最大的电器城友道八喜去买东西,特意到了卖电饭煲的专柜,很多中国游客在挑选电饭煲,我很认真的去研究这些电饭煲,客观而言,从外形设计来说,这些电饭煲确实很有特点,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