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逐渐沿袭成俗,甚至被奉为神事。
(图 1 四川博物院藏西王母画像砖拓片)
了神,神也就有了职能。就瘟神而言,并非仅仅是一位,从其发展流变来看,早期原始先民    关于瘟疫管理时较早设定的神灵应该是西王母,在《山海经》中记述她为“司天之厉及五    残”之神,掌管瘟疫便是其主要的神职权力之一。实际上,历史上频繁暴发的大规模瘟疫,  无论对于普通的民众,还是对部落、国家都会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早在我国的周王朝  就有方相氏驱疫的记载。《周礼·夏官·方相氏》: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②发展演变,其逐渐化身为上古时代专事避邪、驱疫的神祇。《搜神记》记载:  “方相,驱疫辟邪之神。”“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  一居江水,为虐鬼; 一居若水,为魍魉鬼; 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儿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③东汉蔡邕的《独断》也有类似的记载。出于畏惧瘟疫的心理,先民们基于生活现实基础与信仰诉求创造出富有驱疫神力的 神灵形象方相氏( 图 2、3)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西王母还是方相氏等,都是早期瘟疫流行时人们所设想的庇护之神。有了瘟神,也就有了瘟神信仰与驱瘟习俗。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④ 这种风俗逐渐沿袭成俗,甚至被奉为神事。

图 2 山东临沂北寨汉墓博物馆藏汉画像石方相氏图拓本
图 3 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博物馆藏方相氏驱疫图拓本( 局部)
  当然,民间现在常说的瘟神信仰一般以“五瘟信仰”较为稳定,所谓“行病年王统五  瘟,遍州历里害生民。”①《中国风俗辞典》对于“五瘟神”词条的解释为:  “‘五厉’‘五瘟使者’为中国古代民间对五种瘟神的总称”。②在汉代的诸多文献中多次出现“辟五瘟鬼”“鬼  五瘟”“五色温病之鬼”等提法。《管子·轻重甲》记载:    “昔尧之五吏五官,无所食,君请立五厉之祭,祭尧之五吏。”当然,尧时的瘟神估计只是一种推测,但可以想见瘟疫被重视之  早。而在《女青鬼律》中五瘟神的姓名得以明确,形象与分工也更加清晰,每人分别对应  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且每位负责一种常见瘟疫防治的职能。在宋朝的《无上玄元三    天玉堂大法》卷十三《斩瘟断疫品》中,五位瘟神分别与“五行”相对应。《三教搜神大全》 卷四关于五瘟神的记载更加生动具体:  “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 一人执火壶。帝问太史居仁曰: ‘此何神?  主何灾福也?’张居仁奏曰: ‘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曰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季,总管中瘟史文业。’……帝乃立祠,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③由此可见,在传说中,不但有“瘟神”的存在,而且五方瘟神司职不同,并且曾被“立祠”,人们在每年五月五日祭祀。这样    就为瘟神们罩上了神圣的光晕,其功能也得以强化。这里将五瘟神分别与春、夏、秋、冬四    季( 民间也有“五季”之说,即: 春、夏、长夏、秋、冬) 相对应,每位瘟神分别掌管各个季节容易发生的瘟疫疾病,就连每位瘟神手中的行瘟工具也清晰标明( 表 1) 。五瘟神的设立,不仅反映出先民渴望彻底抗击瘟疫的设想,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在瘟疫肆虐时的无助与惊  恐。五瘟神与阴阳五行的关联也是先民将民间信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