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谁在成长
2021/1/29 20:41:51

《成长的艺术·艺术的成长
——人类学者与青年艺术家的对话》

方李莉 朱阳 著
定价:78.00元
山东画报出版社
以当代青年艺术家朱阳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方李莉教授从母亲、学者、朋友的视角发掘一位年轻人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引子
 
写作缘起
这本书是我与朱阳合作完成的,我们的合作也许会成为一段佳话。朱阳是我的儿子,最初写这本书的萌动是:我每次与朱阳讨论问题都觉得他的思想很有深度,对我的写作非常有帮助。后来我养成了习惯,要写一本新书和新文章,遇到瓶颈时,总是喜欢和他讨论,也总是能从他那里得到新的启发。
一次,看到微信正在刷屏有关当代艺术问题,原因是当代艺术缘起于西方,中国人大部分看不懂当代艺术,而那些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人自己也讲不清楚,以至于许多人甚至认为当代艺术就是一个骗局。朱阳是在英国读的高中和本科,他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受西方当代艺术的教育,所以,我希望就这个问题让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交谈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虽然平时我就知道朱阳的思想很有深度,但并未长时段地、完整地听过他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我忍不住边听边录音。我觉得朱阳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以及他的知识结构与来源,和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从小就在流动中生活(从老家跟我来到北京,又从北京到英国读了8 年书,然后回到北京), 虽然学习艺术,但喜欢数学、物理,还有人类学、哲学,喜欢看各种科普和人文地理的纪录片,还喜欢骑自行车到处旅行,观察不同地域人的生活习惯与习性,甚至不同动物的习性。

朱阳中学时期的学生证
我发现他的思考非常人类学,也非常哲学,这也许是受了我的影响。他读高中和大学期间,由于我承接了国家有关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重大项目,经常组织考察队伍到西部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做人类学考察,他也经常利用假期,帮助我们义务拍摄照片,白天和人类学者及学生们打成一片,晚上旁听我们的总结与讨论。他跟我们去过苗寨、藏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他曾在北大附小和北大附中读书,学校离卖电脑及周边电子产品的集散地——中关村很近,所以从小他就对各种电子产品感兴趣, 这些经历导致他对问题的思考既有面向现实空间的视角,又有来自虚拟空间的视角。
到英国后,他就读的是有300 多年历史的中学,那是一所非常具有英式传统的男校,是一所寄宿学校。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学校让家长为其准备10 件白衬衫、15 条内裤和15 双袜子时, 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学校管理得太细致了。他大学读的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是英国的名校(在综合类院校排名第四), 这所大学里面的艺术学院的美术专业在英国也名列前茅。非常西式的教育让他看问题具有不同的文化角度。他的这些知识结构反映了一代新人的成长,他对社会的认知也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整体认知的一部分。
我突然觉得,朱阳不仅是我的儿子,也是值得我研究的对象。以往的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但今天个体的人在不断的流动中, 能力得以放大,他们能自由地在不同的群体里穿行,其里面彰显的不再是集体里的群体力量,而是作为个体的大写的人在这世界上生存,这也是现代化的结果。因此,我觉得,在未来对于个体的研究也许是人类学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于是,我决定和朱阳来一次深入的对话,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与文化认知的建构过程,同时也了解一位青年艺术家是如何认知艺术、认知世界的。
这样一来,我们两个人的对话录可以是一场母子的对话,也可以是人类学者与青年艺术家的对话。有学术的成分,也有许多知识性和故事性的成分。


《地下街景》,虚拟影像作品,2006年
 

《地下铁路》,虚拟影像作品,2006年
 
作为具有叙事性的故事书
 
这本书是以朱阳的成长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