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 | 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再思考
2022/6/17 15:18:25

[摘 要] 舞蹈人类学是将舞蹈本体形态结构与身体语言的文化表征置于其特定的历史、社会、政治、宗教、民俗等综合语境中进行系统的互动关系考察。它多关注于将身体语言建构的舞蹈文本放置在乐舞表演语境中,考察乐舞本体艺术结构特征与其文化表征之间的相互指涉关系,以及将乐舞本体建构过程与表演行为作为一种文化展演来进行考察的学术理念与研究范式。同时,中国的舞蹈人类学研究应加强“新文科”视野下的,并基于田野工作基础上的跨学科性质的应用与历史层面的舞蹈人类学研究。
[关键词] 身体;文本;语境;表征;舞蹈人类学;舞蹈民族志
[作者简介] 赵书峰(1972- ) ,河南项城市人,博士,教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一、国内外舞蹈人类学研究现状简述
 
国外早期具有舞蹈人类学理念的研究多是人类学家从事的工作,后来受到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影响,西方舞蹈理论界开始将研究视角投向基于文化语境中的舞蹈研究或者将舞蹈本体、身体语言的构成置于特定的民俗仪式表演语境中来考察,重点审视舞蹈艺术形态风格特征与其文化表征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察。在研究范式上开始关注基于田野工作基础上的田野舞蹈民族志书写与表述风格,同时针对田野中的舞蹈民族志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展开诸多讨论。如特里萨•布克兰德(Theresa J. Buckland)主编《田野中的舞蹈:舞蹈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与问题》,从舞蹈民族志的理论维度,田野调查与档案之间的关系、编舞笔记、电影舞蹈研究、传统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以及田野工作中的政治、道德与权力关系,“家门口”的舞蹈民族志等等问题展开的深入研究。Dena Davida主编的《动态的领域:舞蹈世界中的民族志》,针对舞蹈民族志、自传式舞蹈民族志写作、舞蹈纪录片制作、舞台创作与教学法、“自我舞蹈民族志研究”,以及古典舞蹈课中的身体建构等问题进行的深入讨论。丹克沃思•E•琳达,大卫·R·安主编《舞蹈民族志与全球视野:身份、具象和文化》,重点讨论了“民族志田野调查、理论和传统舞蹈表现的全球视角”“传统、现代性和真实性问题”“社交舞蹈活动和旅游业产生的文化身份问题”“民族舞蹈学个案分析”“舞蹈表征文化身份和创造社会途径”“社会心理职业、性别和文本表征中的舞蹈”等等问题。保罗·斯宾塞《社会与舞蹈:过程与表演的社会人类学》是基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关注舞蹈表演与社会、族群认同等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当下,中国舞蹈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基本是对西方舞蹈人类学与舞蹈民族志理论与实践的翻译、介绍与总结。主要特点如下:第一,针对“民族舞蹈学”与“舞蹈人类学”概念的辨析;如欧建平《舞蹈人类学引论》、王建民《舞蹈人类学的概念辨析与讨论》、江东《Dance Anthropology 与 Ethnochoreology》、朴永光《“民族舞蹈学”建构再思考》、刘晓真《舞蹈人类学、方法论和中国经验(上、下)》、艾德丽安·L.凯普勒,李修建《舞蹈民族志与舞蹈人类学》、张曦《文化概念与舞蹈人类学》,等等;第二,关于舞蹈人类学与舞蹈民族志的理论思考。如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该著结合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人类学、现象学等跨学科理论,针对舞蹈身体语言的形成、舞蹈表演空间的拓展与再生产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度阐释。车延芬的博士论文《从舞谱到舞蹈 ——文化复兴中的文本、表演与身体记忆》、高仙玉的博士论文《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 ——以舞蹈人类学为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