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记录与梳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国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研究人员,需要加快速度进行培养。
三、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以人为本。文化是以人为载体的。没有全体民众自觉积极的参与,缺乏民众的力量,文化保护将无从谈起,保存起来的文化也会毫无意义,因此,急需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另外,在西部大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定要尊重民众作为文化主体的地位。
四、要重视人文资源立法。目前我国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层面的立法还是一个空白。应加强人文资源立法的体系化,即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应统一纳入一个保护体系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魁立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魁研究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刘锡诚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祁庆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文科研究员以及文化部教科司陈迎宪处长给予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以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
“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的成果,基础很厚实,调查资料丰富翔实,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以科学的视角,对文化的生态环境、功能和过程,做了准确的记录和描述。既是重要的对策性研究,又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最终成果《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由“总论”、“西部人文资源概述”、“田野考察与个案研究”、“国外经验与国内对策”和“结论”五个部分组成,是21世纪之初在西北五省区、部分西南省区所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文化调查及评估报告。报告中就西北地区的戏曲、民间习俗、民间手工艺、民间舞蹈、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习俗与信仰、工艺资源与农民生活等领域的文化资源所作的个案调查报告,以及概述、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西部人文资源所面临的生态压力、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人文资源开发问题、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经验调查等14个专题的研究结论,提供了翔实可靠、丰富多样的当代西部人文资源的田野调查材料。西北不同文化类别的典型调查(个案)与地理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人口与教育、民俗、音乐、美术、工艺、戏曲、舞蹈、文物考古的综述相结合,点面结合,对西部文化资源所作的调查、梳理、描述、概括,所取得的当代人文资源和资料,是弥足珍贵的,为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文化国情的调研与掌握、以及对开发大西北的国家战略,提供了参考,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西部人文资源课题的提出和实施,是学术领域的新工作,涉及地区广阔、民族众多、渊源久远、类型多样。课题组将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类型的田野调查材料,与文献资料和国外经验相比勘,对文化资源的现状,重点对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这种文化研究方法,既继承和实践了从王国维到闻一多倡导的调查研究方法,又广泛吸收了从费孝通到西方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实地调查与参与观察法,结果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
专家指出,报告凿凿有据地描绘了西部传统文化(大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的正在衰微和“重组”的趋势和困境。课题组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及在与国外经验对照研究的背景下,对西部文化开发和利用所做的研究和所提出的四点建议,特别是在开发中如何保护人文资源,是符合实际情况、符合人民长远利益和现实国情战略需要的。
 
(邱春林、杨秀供稿)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