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我尤其抓住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不放,因为我想论证,正是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明白,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5]千百年来,彝族民众不仅以口头唱诵,以艺术化的肢体语符动态呈现和表达,更以铿锵锣鼓圣乐将其统一起来,全方位叙说彝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进行着民族自我认同和凝聚,不断生发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这是彝族民间花鼓舞内生的元传承力,也是彝族民间花鼓舞最深层的文化意义,不理解这点,就无法真正体会和领悟其审美内涵和艺术真谛。
三、彝族花鼓舞中的历史记忆
滇中、滇南彝族不论是跳脚、耍武练、跳鼓等所有丧葬仪式舞蹈,来源均是彝族原始古歌《笃慕罗思则》,即《笃慕踩尖刀草》。它是流传于滇中、滇南彝族民间的一部丧葬祭祀经书,民间口头也流传有其特殊唱调和舞蹈。
据说,死者亡灵赴祖界之路充满尖刀草,荆棘遍生,只有“跳脚”才可把它们踩平,亡魂才得以顺利归祖。滇南彝族在民间丧葬仪式上,由毕摩念《踩尖刀草经》:
…… ……
摁,丧者呦!
踏上祖灵路,
荆茂棘又旺,
长满尖刀草。
 
途上尖刀草,
杆有大腿粗,
叶有筛子宽,
棘似牛角样。
 
别人不踩草,
可回祖先地,
若我不踩草,
你难见祖灵。
……
 
你的儿与女,
拿着花鞋踩。
大家往左踩,③
它就往左倒;
大家往右踩,
它就往右倒。
 
前面踩三步,
病魔踩出去,
妖精亡命逃,
凶鬼魂魄散。
 
后面踩三步,④
父母转回家,
夫妻往家返,
儿女也一样。
 
孙儿踩回去,
孙女踩回去;
重孙与后代,
人人往家返。
 
金银踩回去,
绸缎踩回去,
牲口踩回去,
粮食踩回去。
 
踩住前面的,
全部往回走;
踩住后面的,
全部往后归。[6]
……
彝族民间丧葬仪式上,在出殡前夜孝子孝女们必须在毕摩的带领下,在锣鼓家什伴奏下,逆时针绕棺跳《笃慕罗思则》,意为为死者亡魂踏平归祖路上的尖刀草,以使亡灵顺利归祖。这源于彝族古代祖先阿普笃慕六组分支的迁徙历史。“《史节罗施则德》,彝文古籍书目,他称为开路经。红河两岸的彝族民间流传有书名相同而内容不同的各种开路经。本篇彝文书名为《史节罗施则德》,史,意为死;节,意为始、创;罗施,俗称为尖刀草;则,指尖刀草的嫩芽,尖利如锥;德,意为踩。彝族治丧习俗,在发丧前夜请毕摩念此经,众人绕棺起舞。书中记载,彝族六祖分支时,在一个名叫鲁祖业⑤的大山巅上长满了罗施的草坪处歌舞三天三夜后,迁徙到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子孙后代死后其灵魂回归祖先居住地,就要起舞开路,才能到达目的地。”[7](423)滇南彝文经书《史节罗施则德》记载彝族始祖笃慕分支六祖时,在鲁祖业山川内举行盛大祭祖典礼,把尖刀草踏成平路,开疆四方的历史。相应地,红河各地彝区有《罗西责得调》,意为踏尖刀草调。“死者入棺前夜由毕摩念《尖刀草经》,边唱边念,领孝子绕棺,名曰‘踩棺’。死者属男顺时针起绕,反时针还原;女则反时针起绕,顺时针还原。按经文唱段内容,孝男孝女绕到棺前,用力反手空转祭品三次。礼完,鼓、钹、锣乐手与毕摩、耍猴人起舞唱跳,以示为踏平归祖路,使亡魂顺利到达祖先居住地鲁祖业大岩洞。出殡当晚又唱跳一次。唱本固定,五言古诗体,曲调深沉悲壮庄重。”[7](271)《笃慕罗思则》是对今滇、川、黔、桂彝族的共祖阿普笃慕经历洪水泛滥后,六祖分支开疆迁徙的一种模拟,是强化其文化记忆的一种仪式舞蹈,其主要意义是为了追溯祖先开疆创业的丰功伟绩,通过模拟古代祭祖分支的行为叙述彝族迁徙的历史,以此达到一种文化的认同和社会的整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