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契丹族舞蹈对中原舞蹈元素的借鉴与融合
2011/3/8 9:54:59

契丹族舞蹈对中原舞蹈元素的借鉴与融合
文 华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契丹族的舞蹈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契丹族吸收中原文化,重视、继承中原乐舞并在与当地各族民间舞蹈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舞蹈文化,对今天北方民族的舞蹈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契丹族;舞蹈;中原;舞蹈元素;借鉴
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838(2010)04 0117 03
契丹族的舞蹈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它产生于契丹族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有着与其他民族舞蹈不同的特点,对今天北方各族文化生活起着重要影响。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属于东胡族系,源出鲜卑,是鲜卑宇文部的别支。契丹部族大贺氏,发祥于今吉林与黑龙江交界一带,并在嫩江流域现齐齐哈尔南的秦来县境内建置泰州,后来成为契丹二十个部族的公有“放牧之地”。[1](444)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立国号称大契丹,后称辽,辽国强大时地域广阔。嫩江流域不仅是天然牧场,而且南部到达现在的河北省一带。辽被金灭后,一部分契丹人被当地同化,另一部分不甘屈服的逃到黑龙江以北。
由于辽统治着广大地区,不仅管辖区内有汉族人,还有其他许多少数民族,辽统治者根据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2](685)他们广泛吸收汉族的文化,不仅创制文字时借鉴了汉字的特点,而且在统治制度、宫廷礼仪方面,多模仿中原汉制,对本民族乐舞的文化传统也很重视。
辽国统管礼仪祭祀乐舞的是太常寺。由于太常寺管着国家登基、祭祀、接待外国使节等重大礼仪的歌词、舞节等,所以政治地位很高,因而掌握这方面的乐舞资料最丰富。歌词、舞节等只保存在太常寺,仪凤、教坊都不可得。据《辽史·乐志》:“辽有国乐, 有雅乐,有大乐,有饶歌、横吹乐……声气、歌辞、舞节、征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3](881)所谓雅乐、散乐、横吹等乐,都是汉、唐历代王朝宫廷用乐,其中许多“乐”来自民间。同书又载:“辽有国乐,犹先王之风。其诸国乐,犹诸侯之风”。这里的“国乐”是指契丹民族的传统乐舞,“诸侯乐”是指辽统治下的各部族及各地区的传统乐舞。
辽国也没用中原汉族的历法,即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元旦。在这天,群臣向辽帝朝贺时,用四面乐悬的雅乐,元旦举行宴会盛典时用大乐。大乐演奏曲破,这是一段汉族传统乐舞演出,源于唐、宋,艺术性较强、欣赏价值较高的歌舞大曲的最后舞段“曲破”,接着演“散乐”,最后表演角抵。角抵有时是百戏的别称,有时专指类似“摔跤”“相扑”一类的竞赛。从北方游牧民族崇尚摔跤竞力的风俗分析,这里的压轴节目“角抵”是指一场群情炽热的摔跤比赛。特别是前面已有“散乐”表演,一般的民间乐舞、杂技、幻术等节目都应包括在“散乐”中了。正月初一的晚上,皇帝宫廷宴饮时,用“国乐”。契丹民族的传统乐舞用在夜宴中,一方面说明辽的统治者对本民族乐舞的重视,另一方面说明这类生活气息浓郁、民族风格强烈的乐舞更生动活泼,更具娱乐性。
辽不仅重视和继承中原乐舞,而且宋以后兴起的杂剧,已列入宫廷宴会典礼的重要节目,如辽册封皇后的典礼,要“呈百戏、角抵、戏马以为乐”。庆祝皇帝生日,有各种器乐演奏、歌唱,还有“杂剧进”“歌曲破”“角抵”等。
辽与宋朝有较长时间不发动战争、相对平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