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只是普通的农民,他们为了玩花鼓灯不能外出打工,全家靠务农维持生活,他们用对花鼓灯的热情来抚平生活的艰辛。其实在村子里并不存在所谓的专业花鼓灯艺人,也不存在专业的“衬子”制作工匠,对这些玩灯人来说,制作“衬子”只是一种乐趣。
笔者以冯开皖师傅提供的素材为主,结合其他村民的调查材料为辅,完成本次调查报告的。

“衬子”是花鼓灯改革前女角“兰花”表演时的重要道具,用前低后高脚形木板钉在做好的假小脚与绣鞋上,十分类似传统京剧旦角足下踩的“跷”。演出时,演员双脚掌各踩一块“衬子”,用白布牢牢地绑在小腿上,外套绣花鞋,着大彩裤遮住真脚,只露出假脚与绣鞋,从而模仿封建时代缠足妇女行走时的姿态和动作。
“衬子”实际上只是花鼓灯舞鞋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的鞋子与一般的布鞋或绣花鞋无异,只是为了突出“三寸金莲”,尺寸都较小。总体来看,制作花鼓灯舞鞋主要包括鞋子制作、“衬子”制作和上“衬子”三个步骤。
1.鞋子制作
这一步骤主要包括鞋底制作、鞋帮制作以及绱鞋三部分。
(1)鞋底制作。首先是制作千层底。需要的底料有:小芯七个,经过包边处理的大芯五个,大芯小芯之间相差一个号码,后跟两个,还有一个完全用白布包裹的大芯,通常每个芯至少由三层布制成,所以千层底虽然没有成百上千层,也能够达到四十几层。将制作好的千层底进行简单固定后便要进行圈底,需要准备的材料是麻绳。冯师傅选用天然黄麻做坯,选两股长短一致的麻坯在小腿外侧交叉揉搓使其均匀绞在一起。用做好的长度适宜的麻绳,穿过针眼打一个结。为方便圈制,要将麻绳和千层底打湿,先沿千层底的边缘大约1.5毫米处纳上一圈,然后使用夹板,将鞋底放上去夹紧,在鞋底一侧起针,用直锥引路,采用对针法进行圈制,圈到起针位置后收针。接下来进行纳底,为保证针码均匀要先在鞋底打好底页,纳制中用力要均匀,这样纳出的鞋底才能结实平整。最常见的针法是一字针,简单实用。人字针比较漂亮,不过耐磨性稍差些。十字针纳制的鞋底最防滑耐磨。纳鞋底是鞋子制作过程中最耗时的活儿,即使像冯师傅这样熟练的师傅一天也只能纳出一只鞋底。最后用锤子将鞋底捶平,为避免发霉还要进行晾晒。
(2)鞋帮制作。制作鞋帮前首先要准备好鞋样,花鼓灯舞鞋固定采用淑女鞋的鞋样。鞋帮由鞋面、衬里和鞋面衬三部分组成,鞋面通常选用绸、缎等优质布料,衬里选用质地结实的白布。如果是绣花鞋,在制帮前还要多一道手工绣花的工序。
首先在鞋面衬上刷上糨糊,把它平铺在鞋面上,然后沿鞋面衬剪开。接着将鞋帮面对面折好,放在石头下压制,同时进行晾晒,使其干燥。缝制鞋帮前先将衬里与鞋面粘合,剪去多余的部分,在帮宽5毫米处走双趟线。接下来把做缝劈开,将提前做好的衬跟垫好,再走双趟明线。将里子的两片对好,做缝为5毫米,最后翻过来用口条将鞋帮上口包好,鞋帮就制作完成了。
笔者手绘画
(3)绱鞋。绱鞋是将鞋帮与鞋底进行缝合的过程。将鞋楦放在千层底上,鞋楦要比鞋底小两个尺码,鞋尖处对齐,鞋跟的中心与鞋帮的中缝对齐,用两颗钉子将它们固定在一起。用鹰嘴钳撑紧鞋帮,鞋尖处用三颗钉子固定以防止鞋子出现不跟脚现象,钉两侧的钉子时也要将鞋帮用力撑紧,才能保证鞋面平整和鞋口位置不偏斜。所用的针是特制的弯针,所用的线是九股麻线,也是采用对针法,不同的是弯针插入后在内侧要打一个结,使线紧实不松动。针码既要密还要直,与内侧距离保持一致,边上边起钉,到起针处收针。卸楦时先将钉子取下,然后用一个专门的工具勾住鞋楦上的小孔将鞋慢慢取出来。最后将鞋翻过来,将鞋帮多余的部分清理一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