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所以,d21是一种用树木(挖空了中间部分)做成的器物。一般专指扁鼓和羊皮鼓,是毕摩和tsh2121mo21在各种仪式中使用的法鼓。pi33,作动词用,意为“跳”。“d21pi33”直接翻译为“跳羊皮鼓”。“d21bo33”是用树木挖空了中间部分做成的器物挂起来或悬挂(在身上)的器物。敲击这种器物表面可以发出声响。“d21pi33”、“d21bo33pi33”,意均为“跳鼓”。在彝族鼓的早期阶段,它跟汉语的“花鼓”其实没有多大的联系。“花鼓”是彝族后来用外来的花鼓,代替自制的扁鼓、羊皮鼓、筒鼓等之后才开始使用的,逐渐地,汉语“花鼓”称呼直接取代了原生彝语“d21”、“d21bo33”。自然,汉语“跳花鼓”也就顺理成章地顶替了“d21bo33pi33”。舞蹈名称变为“花鼓舞”后,花鼓舞中执掌箐鸡尾的领舞者由于是领头的舞者,加上花鼓《过街调》等套路,特别是《螺蛳转》阵型形似一条龙,所以也就称之为“龙头(师傅)”。《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箐鸡即耳雉(原注:按即俗称之野鸡)之另一变种。羽毛白色,胸及翅黑色,背及尾部灰白。尾羽长而屈,梢头黑色。喉部有白纹路,上连头部,其左右之耳装毛丛,使呈不祥好斗之状态。面部亦裸出,呈鲜红色。腿部亦作深红色,与常雉无异。” 按《滇海虞衡志》,“箐,滇、黔称大竹林为箐。云南山中多大竹林,故又称山箐,土人呼为箐沟”。可见,箐鸡是滇黔山箐里特有的一种雉,尾羽鲜亮有花纹,彝族将其称之为“tch21phu21m33”,意为“箐鸡尾”;“th21phu21m33d21pho21”,直接翻译过来就是 “执箐鸡尾跳的人”,跟“龙头”实在毫无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峨山塔甸一带过年杀年猪时,小孩们往往喜将猪尿泡揉软开来,用稻草将其吹大成一个大皮球玩耍,权当皮鼓。而像塔甸、黑腻、纠扎、坡罗甸等盛产竹子的地方,孩子们则喜用羊皮等蒙在砍来的一截竹筒两端,作玩具鼓来敲打。20世纪80年代后期,峨山民舞集成调查小组访谈花鼓艺人时,很多老艺人都说是自己制鼓。从地域看,花鼓舞和耍武艺流传的主要区域包括:高平、甸中、塔甸、富良棚、大龙潭等。主要调查人LJF认为:〖HTK〗“借助了汉族的称谓和鼓的形式。我确实发现这种鼓的形制在彝族当中很古老。原来鼓黑漆漆的,是我们彝族自己做的,不是外来的。峨山西北部塔甸、富良棚、甸中这一片,原来的鼓都是自己做。还是圆鼓,均用核桃木抠空后制作。这是我在富良棚乐里村、小黄河这一带问着的。”④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社会职业分工和商业化的发展,人们不再自己制鼓了,组建花鼓舞队时逐渐到昆明、通海等外地买鼓。鼓的形制比一般腰鼓大些,中间凸出,颜色则变为了鲜艳的大红色,这样的鼓在乐器铺里类属“花鼓”。当然,采用“跳花鼓”来称呼这种彝族鼓舞的时间,应在明、清花灯形成并开始吸纳彝族鼓舞后。
“者波比”(音:“d21bo33pi33”)、“者比”(音:“d21pi33”)都是“跳鼓”的意思。“d21”是核心语素,“bo33”是后来加上的后缀,意为中空的容器、腔体等。前者一般指较原始的羊皮鼓、铜鼓等,后者为形制较大的腰鼓、花鼓等。既然彝族有自己对花鼓舞的命名体系和名称,要考证花鼓舞的来源,就首先要考证其彝母语“者比”、“再比”的原生涵义。
“红河州的江外,有自称‘乃苏’、‘尼苏’的彝胞,他们都是从红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